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01-3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汉代学术史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64293
  • 1
  • 43470
  • 60252834-1
  • 平装
  • 16开
  • 2013-01-30
  • 470
  • 447
  • 历史学
  • 中国史
  • 历史学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本书研讨了汉代学术史的一些主要问题,对学术载体的演变、学术史的主要内容、学术的发展及其特点、规律,以及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等,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学术史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关于汉代学术思想的趋同和整合、新儒家和新道家的形成、汉人对先秦典籍的改造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家之言。对汉代辉煌学术成果的阐述,也具有独特视角。

与一般的学术史的综合论述不同,本书着重探讨了汉代学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汉代学术本身和整个传统学术文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视角新颖;在对汉代学术史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老资料的运用和新资料的采掘等方面,特色鲜明。

目录

 前辅文
 第一章汉代学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与发展大势
  二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及其实质
  三汉代政治历史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汉初的学术载体
  一汉初的学术传人
  二汉初的图书流传
 第三章两汉学术载体的演变
  一图书的集散与传世本的初定
   (一)西汉图书集散之概况
   (二)东汉图书集散之概况
   (三)传世古籍的初步定型
  二两汉士人的学习与贡献
   (一)师承的演变
   (二)博通与专精
   (三)入世与归隐
   (四)贡献与作用
 第四章影响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博士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二“贤良对策”及其意义和影响
  三石渠阁“会议”的意义
  四刘向父子校书
   (一)校书的时间和群体
   (二)校书的方法和结果
   (三)“条其篇目”与“撮其旨意”
   (四)“书录”和《七略》
   (五)对刘向父子校书的重新认识
  五东汉初年的文化政策
  六君臣讲经与白虎观“会议”
  七兴学与校书的制度化
 第五章论学术思想的趋同与整合
  一汉人如何看待先秦诸子
   (一)思想派别不同是客观存在
   (二)战国时已有不同思想的分类
   (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四)司马迁关于先秦诸子的评议
   (五)《汉书·艺文志》中的学派划分及其主要观点
   (六)诸子百家及其争鸣的总特点
  二论汉代新儒家
   (一)先秦儒家的演变
   (二)汉初儒家的状况
   (三)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家的理论代表
   (四)汉代新儒家的演变
  三论秦汉新道家
   (一)关于学派的划分与秦汉新道家
   (二)关于秦汉新道家的特点
   (三)兼采各家思想并非千人一面
  四汉代经学垄断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一)“五经”地位的崇高与诸子学相对的削弱
   (二)经学的专精与传注之学的发达
   (三)官学的主导作用和私学的蓬勃发展
   (四)经学垄断的影响
  五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
   (一)先秦典籍在西汉时的流传
   (二)传授中的变化和不同
   (三)官方的校书和讨论
   (四)几点认识
 第六章传统学术特点的形成
  一道不离器的综合性
  二经世致用的政治性
  三解读诠释的连续性
  四综论诸特点
  五规律和特点
 第七章辉煌的学术成果
  一注疏之学的发展——中国解释学的形成
  二从数术到谶纬——中国神秘学的形成
   (一)数术和方术
   (二)谶纬之学
  三子学与汉代诸子
   (一)汉代的子学
   (二)汉代诸子
  四中国古代史学基本形态的确立
   (一)司马迁与《史记》
   (二)班固与《汉书》
   (三)东汉其他史家与史籍
  五世界一流的天文、地理之学
   (一)论天三说
   (二)天象记录和历法改进
   (三)与天文学相关的学问及数学
   (四)数学体系的形成
   (五)地理知识和地学著作
  六根底深厚的农学与水利学
   (一)汉代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农学著作与农学思想
   (三)水利工程技术和学理
  七既唯物又辩证的中医学
   (一)汉以前医药学的发展
   (二)医药学体系的充实和提高
   (三)《神农本草经》
   (四)医圣张仲景
   (五)神医华佗
  八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立
   (一)道教产生诸问题再探讨
   (二)道教的文化意蕴
 后语
 主要参考文献
 重要人物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