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
作者: 刘利兵
出版时间:2008-0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228694
- 1版
- 42396
- 42252204-5
- 平装
- 大大16开
- 2008-02
- 1200
- 616
- 医学
- 基础医学
- R-33
- 医学
- 本科
本教材力求紧密结合非临床医学类专业医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整合机体相关的“正常-异常-康复”的内容,将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门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淡化学科概念,突出综合性。内容简明扼要,前后衔接流畅、风格统一。在阐述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基础医学的新进展。
本书以内容精、融合性好、编写模式新、针对性强为特点,力求体现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易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书编者来自于全国20所大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阅了大量的书籍,精选了内容和图表,尽可能使教材内容新颖、精要。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适合教与学的原则,适用于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药物制剂、生物技术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也可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深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掌握。
前辅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础医学概述
一、基础医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基础医学的起源
三、基础医学及分支学科
四、基础医学的地位及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五、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六、基础医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过程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二、生物进化过程
三、生物进化论
第三节 人体结构概况
一、解剖学姿势
二、常用的方位术语
三、轴和面
四、人体结构概况
第四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与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生命的基本表现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三、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作用
第二章 细胞概述
第一节 细胞的物质基础
一、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二、生物小分子
三、生物大分子
第二节 细胞的形态与基本结构
一、生物膜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
四、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
第三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信息物质
二、受体
三、信息的传递途径
四、信息传递系统的交互联系
五、信息传递与疾病
第四节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死亡
一、细胞分裂
二、细胞的分化
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第五节 干细胞
一、干细胞的分类
二、干细胞生物学特征
三、胚胎干细胞
四、成体干细胞
第三章 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二、蛋白质的分类
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
四、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一、酶的一般概念
二、酶的特性
三、酶的结构与细胞内的存在形式
四、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三节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基本单位和化学组成
二、DNA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三、RNA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四章 物质代谢
第一节 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分解代谢
三、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四、糖的异生作用
五、血糖
第二节 脂质代谢
一、脂质的生理功能
二、三酰甘油的代谢
三、磷脂的代谢
四、胆固醇的代谢
五、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四节 核苷酸代谢
一、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五章 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一、DNA的复制
二、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二节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一、转录的基本特点及过程
二、RNA的转录后加工
三、RNA跨核膜运输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三、蛋白质合成后的定位、分泌及加工修饰
四、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第四节 基因表达调控
一、基因表达调控的现象和意义
二、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三、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第五节 基因工程
一、概述
二、重组DNA技术
三、克隆基因的表达
四、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染色体与染色体畸变
一、人类染色体
二、人类染色体畸变
第二节 基因及基因突变
一、基因的概念
二、人类基因组
三、基因突变
第三节 遗传病与防治
一、遗传性疾病
二、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遗传病的预防与优生
第七章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治疗效果
三、不良反应
四、药物剂量-效应关系
五、药物作用机制
六、药物与受体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第三节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三、合理用药原则
第八章 机体的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二、腺上皮与腺
第二节 结缔组织
一、固有结缔组织
二、软骨组织与软骨
三、骨组织与骨发生
四、血液
五、凝血
第三节 肌组织
一、肌组织的结构特征、分类与功能
二、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显微结构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神经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与功能
二、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突触
第九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概述
一、骨的形态
二、骨的构造
三、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
四、骨的生成和溶解
五、骨的连接
第二节 人体各部骨及其连接
一、躯干骨及其连接
二、颅骨及其连接
三、上肢骨及其连接
四、下肢骨及其连接
第三节 骨骼肌
一、骨骼肌概述
二、躯干肌
三、头肌
四、四肢肌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三、神经传导通路
第三节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元及其相互间作用的方式
二、中枢神经递质
三、反射及反射弧
第四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第五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第六节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常用药物
一、局部麻醉药
二、全身麻醉药
三、镇静催眠药
四、抗精神失常药
五、镇痛药
六、中枢兴奋药
第十一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心血管系统
二、淋巴系统
三、血液和淋巴
第二节 心血管生理
一、心脏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冠状动脉循环
第三节 血液循环障碍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心力衰竭
第四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和抗高血压药
一、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系统器官与结构
一、鼻
二、喉
三、气管与支气管
四、肺
五、胸膜
六、纵隔
第二节 呼吸生理
一、肺通气
二、气体交换
三、气体运输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三节 呼吸功能不全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
二、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三、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第四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常用药物
一、平喘药
二、镇咳药
三、祛痰药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消化系统器官与结构
一、消化管
二、消化腺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生理
一、消化、吸收功能与调节
二、口腔内的消化
三、胃内的消化
四、小肠内的消化
五、大肠内的消化
六、吸收
第三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常用药物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
二、助消化药
三、止吐药
四、泻药
五、止泻药
六、利胆药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泌尿系统结构
一、肾
二、输尿管
三、膀胱
四、尿道
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二、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四节 尿的排出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二、排尿反射
第五节 肾功能不全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肾功能和代谢变化
四、主要系统和器官障碍
五、肾移植
第六节 作用于泌尿系统的常用药物
一、利尿药
二、脱水药
三、治疗尿崩症药
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论
一、激素的定义、作用及其特点
二、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系统
一、下丘脑
二、垂体
三、垂体前叶
四、垂体中间叶
五、垂体后叶
六、垂体疾病
第三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结构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储存和释放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五、甲状腺疾病
六、抗甲状腺药
第四节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一、甲状旁腺
二、降钙素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三、维生素D3
第五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一般结构
二、肾上腺皮质
三、肾上腺髓质
四、皮质激素类药
第六节 胰岛的内分泌
一、胰岛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
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三、糖尿病
四、降血糖药
第七节 松果体
一、松果体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二、褪黑素的合成与代谢
三、褪黑素的生物学作用
四、褪黑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六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感觉器官的分类及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球壁的结构
二、眼球内容物
三、眼附属器官
四、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五、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六、眼的感光功能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第三节 位听器官
一、耳的结构
二、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三、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四、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五、位觉器官
第四节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及其生理特点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第五节 皮肤感觉
一、皮肤的结构
二、皮肤内神经末梢与皮肤感觉
第十七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睾丸
二、生殖管道
三、附属腺
四、外生殖器
五、男性尿道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一、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附属腺和女阴
六、乳腺
第三节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一、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二、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三、性激素类药
第十八章 机体的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二、单核-巨噬细胞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二、五类Ig的特性及功能
三、人工制备的抗体与异常免疫球蛋白
第四节 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组分
二、激活途径
三、补体活化反应的调控机制
四、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细胞因子
第六节 抗原与抗原呈递
一、抗原
二、抗原呈递
第七节 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二、细胞免疫应答
三、体液免疫应答
四、免疫应答的遗传学基础
五、免疫耐受
六、超敏反应
七、免疫调节
第八节 免疫学诊断、预防及治疗
一、免疫学诊断
二、免疫学预防
三、免疫学治疗
第十九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一、肥大
二、增生
三、萎缩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变性和物质异常沉积
二、细胞死亡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三、创伤愈合
第二十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一、物理性因素
二、化学性因素
三、生物性因素
四、免疫性因素
五、组织蜕变及坏死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形成机制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炎症渗出性病变的形成机制及调控
第三节 炎症的病理类型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三、增生性炎
第四节 炎症的发展及结局
一、炎症的局部及全身反应
二、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
三、炎症的结局
第二十一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肿瘤的异型性
一、肿瘤组织异型性
二、肿瘤细胞异型性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速度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
三、肿瘤的扩散
四、恶性肿瘤扩散的机制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一、肿瘤的病因学
二、肿瘤的发病学
第九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一、细胞学检查
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三、免疫组织化学
四、电子显微镜检查
第二十二章 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一节 水、电解质代谢
一、正常水、电解质代谢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二节 水肿
一、水肿的发生机制
二、常见水肿的特点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
一、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二、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节 缺氧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三、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四、氧疗与氧中毒
第五节 发热
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二、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
三、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四、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第六节 应激
一、概述
二、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三、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四、应激的防治原则
第七节 休克
一、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三、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的变化
四、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五、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八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三、DIC的分期与分型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五、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 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二、细菌的代谢和繁殖
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四、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五、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六、常见病原性细菌
第二节 除细菌外的其他原核生物及真菌
一、螺旋体
二、立克次体
三、支原体
四、衣原体
五、真核微生物——真菌
第三节 病毒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二、病毒的致病性
三、病毒感染的表现类型
四、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
五、常见主要病毒
第四节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实验室诊断
二、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三、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