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研究 以南京为例 /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空间研究丛书
¥39.00定价
作者: 赵虎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9787564148935
- 39205
- 2014-06
- TU984.2
内容简介
中国的都市区作为承载非农就业功能的主要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其就业空间的形态和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部《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研究(以南京为例)》是赵虎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本书从空间研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属性出发,梳理出都市区就业空间的概念、形态和结构,并通过构架演化理论和分析实证案例两方面工作,初步实现了对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空间模式的提炼和演化机制的归纳。
本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可供城市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交通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可供城市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交通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总序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服务业将逐渐引领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改变
1.1.2 都市区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发展趋势
1.1.3 个体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城市就业空间的概念和内涵
1.3.2 产业空间与就业空间辨析
1.3.3 研究范围和时间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2 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理论的构建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介绍
2.1.1 就业多中心理论
2.1.2 空间错位理论
2.1.3 职住平衡理论
2.1.4 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
2.1.5 社会空间分异理论
2.1.6 空间扩散与集聚理论
2.1.7 竞价租金曲线理论
2.2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过程
2.2.1 就业空间演化模式:从均衡到更高层次均衡
2.2.2 演化驱动力解析:从单系统主导到多系统耦合
2.2.3 双系统耦合中的就业空间演化,郊区成为利益诉求实现的较优选择
2.3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
2.3.1 分区就业要素的演化特征:增长点从中心城向郊区扩散
2.3.2 就业中心体系的演化特征:分布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2.3.3 职住状况的变化特征:从职住平衡走向职住分离
3 案例城市的就业特性分析
3.1 所在区域的就业概况
3.2 各城市就业水平评价
3.2.1 指标体系的构架
3.2.2 研究数据
3.2.3 计算公式
3.2.4 运算结果分析
3.3 首位就业区特征分析
3.3.1 空间区位概况
3.3.2 就业规模及类型比较分析
3.3.3 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3.4 小结
3.4.1 典型示范性
3.4.2 时代对应性
4 南京都市区研究门槛条件验证
4.1 研究的三个门槛条件
4.1.1 都市区发展阶段特征
4.1.2 劳动力市场发育特征
4.1.3 通勤情况特征
4.2 实证区域——南京都市区
4.2.1 南京都市区概况
4.2.2 南京——门槛条件的印证
4.2.3 南京都市区化的重要事件
4.3 南京都市区地域结构抽象模式
4.3.1 城郊的划分
4.3.2 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归纳
4.4 小结
5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区格局演化
5.1 就业岗位分布演化
5.1.1 就业岗位总量在空间上的演化
5.1.2 分类型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
5.1.3 分产业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
5.2 就业用地分布演化
5.2.1 工业用地分布演化分析
5.2.2 商业金融用地分布演化
5.2.3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分布演化
5.3 就业空间组织演化
5.3.1 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
5.3.2 近年来的通勤演化
5.4 小结
6 南京都市区就业多中心的验证
6.1 就业多中心的概念及识别方法
6.1.1 就业中心的概念
6.1.2 就业多中心的识别方法
6.1.3 本章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6.2 南京都市区就业中心的识别及验证
6.2.1 就业主中心的识别和验证
6.2.2 候选次中心的选取和验证
6.3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特征
6.3.1 就业空间整体格局:单中心主导
6.3.2 就业梯度特征:四个方向上不均衡下降
6.3.3 空间分布特征:交通引导和地形限制突出
6.3.4 中心构成特征:多元引导
6.4 南京就业中心演化简析
6.5 小结
7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的职住平衡
7.1 职住平衡的内涵及测度
7.1.1 职住平衡的研究类型及特征
7.1.2 职住平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7.1.3 职住平衡的度量方法
7.2 宏观验证——南京都市区职住平衡测度
7.2.1 都市区就业空间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
7.2.2 都市区整体职住空间结构
7.3 微观验证——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测度
7.3.1 典型就业空间的选取
7.3.2 街道概况和问卷发放情况
7.3.3 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特征分析
7.3.4 环境因素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7.3.5 个体属性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7.4 小结
8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机制
8.1 演化机制体系构架
8.2 行政机制的导引
8.2.1 地方分权体制的影响
8.2.2 城市规划的空间引导
8.2.3 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
8.2.4 交通设施体系的完善
8.3 市场机制的推动
8.3.1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8.3.2 土地市场的运作
8.3.3 住房市场的运作
8.4 社会机制的变化
8.4.1 单位大院组织机制的解体
8.4.2 家庭职住组织模式的变化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理论研究的结论
9.1.2 实证研究的结论
9.1.3 中西方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
9.2 都市区就业空间发展引导建议
9.2.1 发挥规划机制,理性构架就业“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9.2.2 顺应市场机制,推行职住通廊引导的空间组织模式
9.2.3 关心社会机制,积极培育职住乎衡的社区体系
9.2.4 强调调控机制,形成长效规范的政府监控体系
9.3 主要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9.3.1 主要创新点
9.3.2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服务业将逐渐引领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改变
1.1.2 都市区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发展趋势
1.1.3 个体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城市就业空间的概念和内涵
1.3.2 产业空间与就业空间辨析
1.3.3 研究范围和时间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2 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理论的构建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介绍
2.1.1 就业多中心理论
2.1.2 空间错位理论
2.1.3 职住平衡理论
2.1.4 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
2.1.5 社会空间分异理论
2.1.6 空间扩散与集聚理论
2.1.7 竞价租金曲线理论
2.2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过程
2.2.1 就业空间演化模式:从均衡到更高层次均衡
2.2.2 演化驱动力解析:从单系统主导到多系统耦合
2.2.3 双系统耦合中的就业空间演化,郊区成为利益诉求实现的较优选择
2.3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
2.3.1 分区就业要素的演化特征:增长点从中心城向郊区扩散
2.3.2 就业中心体系的演化特征:分布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2.3.3 职住状况的变化特征:从职住平衡走向职住分离
3 案例城市的就业特性分析
3.1 所在区域的就业概况
3.2 各城市就业水平评价
3.2.1 指标体系的构架
3.2.2 研究数据
3.2.3 计算公式
3.2.4 运算结果分析
3.3 首位就业区特征分析
3.3.1 空间区位概况
3.3.2 就业规模及类型比较分析
3.3.3 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3.4 小结
3.4.1 典型示范性
3.4.2 时代对应性
4 南京都市区研究门槛条件验证
4.1 研究的三个门槛条件
4.1.1 都市区发展阶段特征
4.1.2 劳动力市场发育特征
4.1.3 通勤情况特征
4.2 实证区域——南京都市区
4.2.1 南京都市区概况
4.2.2 南京——门槛条件的印证
4.2.3 南京都市区化的重要事件
4.3 南京都市区地域结构抽象模式
4.3.1 城郊的划分
4.3.2 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归纳
4.4 小结
5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区格局演化
5.1 就业岗位分布演化
5.1.1 就业岗位总量在空间上的演化
5.1.2 分类型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
5.1.3 分产业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
5.2 就业用地分布演化
5.2.1 工业用地分布演化分析
5.2.2 商业金融用地分布演化
5.2.3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分布演化
5.3 就业空间组织演化
5.3.1 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
5.3.2 近年来的通勤演化
5.4 小结
6 南京都市区就业多中心的验证
6.1 就业多中心的概念及识别方法
6.1.1 就业中心的概念
6.1.2 就业多中心的识别方法
6.1.3 本章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6.2 南京都市区就业中心的识别及验证
6.2.1 就业主中心的识别和验证
6.2.2 候选次中心的选取和验证
6.3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特征
6.3.1 就业空间整体格局:单中心主导
6.3.2 就业梯度特征:四个方向上不均衡下降
6.3.3 空间分布特征:交通引导和地形限制突出
6.3.4 中心构成特征:多元引导
6.4 南京就业中心演化简析
6.5 小结
7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的职住平衡
7.1 职住平衡的内涵及测度
7.1.1 职住平衡的研究类型及特征
7.1.2 职住平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7.1.3 职住平衡的度量方法
7.2 宏观验证——南京都市区职住平衡测度
7.2.1 都市区就业空间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
7.2.2 都市区整体职住空间结构
7.3 微观验证——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测度
7.3.1 典型就业空间的选取
7.3.2 街道概况和问卷发放情况
7.3.3 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特征分析
7.3.4 环境因素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7.3.5 个体属性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7.4 小结
8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机制
8.1 演化机制体系构架
8.2 行政机制的导引
8.2.1 地方分权体制的影响
8.2.2 城市规划的空间引导
8.2.3 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
8.2.4 交通设施体系的完善
8.3 市场机制的推动
8.3.1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8.3.2 土地市场的运作
8.3.3 住房市场的运作
8.4 社会机制的变化
8.4.1 单位大院组织机制的解体
8.4.2 家庭职住组织模式的变化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理论研究的结论
9.1.2 实证研究的结论
9.1.3 中西方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
9.2 都市区就业空间发展引导建议
9.2.1 发挥规划机制,理性构架就业“多中心”的空间结构
9.2.2 顺应市场机制,推行职住通廊引导的空间组织模式
9.2.3 关心社会机制,积极培育职住乎衡的社区体系
9.2.4 强调调控机制,形成长效规范的政府监控体系
9.3 主要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9.3.1 主要创新点
9.3.2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