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以下为《转型时期的信用制度构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上海三联书店
  • 9787542647399
  • 34406
  • 2014-06
  • F832.4
内容简介
《转型时期的信用制度构建》讲述在我国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经济高速成长,人们对信仰的力量、道德的约束、价值的取向、精神的寄托这些追求就越强烈,不能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应适时转向“公平优先”,信用制度需要重建。信用具有制度安排的特征。健全的信用制度在经济上是有利的,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信用失序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劝人向善的道德教化,必须借助有效的规制予以治理,通过信用商品化、信用市场化,从健全制度设计、加快明晰产权、开展信用鉴证、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对信用秩序进行规范,信用有序化将成为优化经济环境的根本性措施。
目录
引言——研究信用问题的缘起
  一、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信用制度需要重建
  三、根本措施在于制度优化
  四、研究信用问题的经济学角度
第一章 信用的内涵与本质——信用本质上是制度安排
 一、信用起源于商品和货币关系
  (一)货币的产生及原始信用关系的起源
  (二)信用货币的产生及金融制度的信用基础
  (三)纸币和信用货币的属性
  (四)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五)信用制度的二重性及信用的制度内涵的深化
 二、关于信用问题的论述
  (一)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诚信传统
  (二)西方哲学和古典经济学中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建构
  (三)道德传统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四)管理学中的信用和伦理道德
  (五)法律经济学中效率和正义的平衡
  (六)伦理经济学提出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思想
  (七)制度经济学所开创的广阔前景
  (八)国内对于信用制度的主要观点
 三、信用的内涵
  (一)信用内涵的五层分解
  (二)信用的本质
  (三)信用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
 四、信用的运行机制
  (一)经济主体信用选择行为的成本与收益
  (二)信用选择行为的外部性与信用反应函数
 五、信用的本质
第二章 信用制度的经济理论解释——信用是必备的和有利的制度安排
 一、健全的信用制度有利于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确保交易正常进行
  (一)市场交易行为的动态博弈特性
  (二)非信用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三)驱逐劣等品进入市场的机制
  (四)信用选择行为对于交易秩序的重要意义
  (五)信用选择行为的未来奖惩机制及政府干预信用秩序的必要性
 二、健全的信用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建构
  (二)外部性的产生
  (三)信用方式构成与市场交易相伴的过程,其成本成为市场交易的附带成本
  (四)信用交易费用的压缩
  (五)深入一步的分析:产权的界定及其效率
 三、健全的信用制度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要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由经济增长到社会进步的递进
  (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与判断
  (三)中国的信用发展阶段
  (四)健全的信用制度是特定发展阶段的需要
 四、健全的信用制度有利于实现“人文关怀”目标,满足人的根本需要
 五、健全的信用制度是金融经济的必然要求
 六、信用问题的引申——信用经济及信用社会
第三章 转型时期及信用失序——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及其特征
  (一)经济体制逐步转换
  (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三)产业结构的转型
  (四)财政体制的转变
  (五)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六)经济货币化加速发展
  (七)经济和社会的开放与国际化
  (八)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
 二、计划经济特殊时期的信用缺失
 三、改革开放后的信用发展
  (一)信用的全面发展
  (二)信用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要素
  (三)信用的多元化
  (四)信用的市场化
  (五)信用的国际化
  (六)信用的制度化
 四、转型时期信用发展的意义
 五、转型时期信用失序的主要表现
  (一)个人信用发育程度很低
  (二)商业信用遭受重创
  (三)银行信用受到了严峻挑战
  (四)国家信用水平不够稳定
  (五)超越伦理界限的逐利行为触目惊心
  (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公平交易很难实现
  (七)非国民待遇现象大量出现
  (八)大量的制度失灵,维护社会公正的主体缺位
 六、转型时期信用失序的影响
  (一)在制度转型过程中,非信用行为会产生严重的负激励效应
  (二)社会如果面对过高的“信用中介成本”,会给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三)造成经济风险加剧的局面,经济结构不均衡问题更为突出
  (四)信用失序会导致认同危机,经济社会的“终极关怀”目标虚化
第四章 信用失序的根源——对效率优先发展战略的检讨
 一、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恒久矛盾
  (一)福利经济学的福利评价标准及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协调
  (二)公平与效率目标的衡量标准
  (三)公平与效率目标的矛盾与协调: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四)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衡量——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国外的实践——第三条道路
  (六)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
 二、原始资本积累倾向过高会造成信用秩序失衡
  (一)转型时期的信用失序
  (二)原始资本积累中的聚敛财富倾向
  (三)经济学研究中的道德判断
 三、利己主义的极端化发展
 四、负激励效应扩大了非信用行为的预期
 五、政府行为失范推波助澜
  (一)行政管理效率过低
  (二)缺乏有效的对非信用行为的严厉
  惩罚机制
 六、法律规定失之宽泛
 七、传统道德与文化的约束力明显下降
第五章 信用秩序的规范——经由信用市场化重构信用制度
 一、完善社会规制,形成信用秩序的规范效应
  (一)强化对信用秩序的道德支撑,引导信用的发展状态
  (二)加快社会制度的初始化构建,建立完善的产权体系,全力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
  (三)要提高社会规范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层次
 二、增加社会制度中有利于信用行为的规定,形成信用秩序的引导效应
  (一)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协调问题
  (二)强化法律制度中的奖惩规定
 三、发挥中介机构的鉴证作用,形成信用秩序的监督效应
  (一)健全信用法律体系
  (二)建立规范、公正的信用鉴证中介机构
  (三)发挥市场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行为的自觉性,开展征信活动
  (四)扩展信用鉴证中介机构职能,建立社会信用度的监测机制
 四、建立“协作金融”关系,优化社会融资环境
 五、找准市场中的政府定位,努力抑制寻租行为
 六、转型时期信用秩序的规范与重整
第六章 道德作用的凸显——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弘扬
 一、经济道德或经济伦理
 二、“信用经济”或“道德经济”
 三、经济道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现代化中的儒家伦理
 五、由机会主义转向信用文化
  (一)机会主义无可厚非
  (二)机会主义的过度发展
  (三)由机会主义向信用文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