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32.00定价
作者: 程光炜等
出版时间:2007-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078342
- 28579
- 40188566-0
- 16开
- 2007-01
- 508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209.6
- 中文
- 本科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2000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了七次,受到这个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到目前,它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中文系重要的本科生教材和考研参考书之一。一些港台和国外的大学也把它列为教学参考书。本教材为二十年来本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成果之一,认真吸收了近年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编写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不仅拓展了叙述空间,而且呈现了过去文学史较少涉及的一些问题。 本教材坚持一贯的叙述风格,即不是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那种带有“教训”意味的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创作和作品的细致叙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的美的享受。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学启蒙的意义
启蒙的历史依据
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现代化”內涵的扩大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力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第三节 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国家”核心概念的频繁使用
现代文学內部的变迁
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个审美空间
第四节 现代化的中断与变异: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
“中断”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矛盾的急剧变化
观念的调整
现代化问题的观察与追问
上编
(1917-1937.6)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发生”的概念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史叙述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条件”
第二节 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近代报业的兴起
学会的涌现
第三节 “白话”的兴起
白话与近代以来的话语实践
语文革新思路的广泛展开
“拼音化”方案的推出
第四节 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诗界革命”的预期目标
“新文体”的来源和多面影响
“小说界革命”对思想启蒙和社会改良实践的凸显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胡適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外来文学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小说的积极尝试
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现代文学的多种崭新形式
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超越个体存在意义的“现代文学的灵魂”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突破传统文学筏的现代性文本
《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
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缓
明丽的抒情基调
第四节 杂文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调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我的內心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
第四章 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第一节 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
生平与小说创作
零余者的人物形象
三重精神要素
疾病的文学主题
“自叙传”的叙述形式
小说结构模式的演变
《迟桂花》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抒情小说
浪漫的抒情时代
郭沫若
张资平等创
造社小说家
冯沅君、庐隐
其他小说家
第三节 土小说的流脉
“侨寓文学的作者”
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民俗学的价值
小说家的怀乡病
乡土小说的意义
第四节 “为人生”的小说
“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叶圣陶
王统照
许地山
宗教色彩与东方文化精神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随感录”所开创的杂文
产生的背景
《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
另一类散文美的出现
朱自清散文:“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冰心
何其芳
李广田
丽尼、陆蠡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演变
性质与特征
兴起背景和发展线索
夏衍
宋之的
邹韬奋
范长江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第一节 “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富有想象力的情绪世界
以“泛神论”为主体的思想和诗歌观念
体现多样化的风格
第二节 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小诗体式出现的缘由
外来的影响
冰心对童心、爱、自然母题的建构
宗白华
“湖畔诗人”的冲击波
诗人创作的主要
线索
汪静之等
第三节 “戴着脚镣跳舞”-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前后期的嬗变
闻一多对格律诗理论的倡
导和实践
徐志摩:三位一体的人生和艺术
世界。朱湘
第四节 冯至及其他诗人
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
“热烈”而“悲凉”的抒情格调
臧克家对乡土题材的探求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
所受影响与渊源关系
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第八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十一章 矛盾、巴金及现代长篇小说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四章 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下编(1937.7-1949)
第十五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十七章 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剌喜剧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第一节 文学启蒙的意义
启蒙的历史依据
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现代化”內涵的扩大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力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第三节 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国家”核心概念的频繁使用
现代文学內部的变迁
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个审美空间
第四节 现代化的中断与变异: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
“中断”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矛盾的急剧变化
观念的调整
现代化问题的观察与追问
上编
(1917-1937.6)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发生”的概念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史叙述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条件”
第二节 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近代报业的兴起
学会的涌现
第三节 “白话”的兴起
白话与近代以来的话语实践
语文革新思路的广泛展开
“拼音化”方案的推出
第四节 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诗界革命”的预期目标
“新文体”的来源和多面影响
“小说界革命”对思想启蒙和社会改良实践的凸显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胡適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外来文学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小说的积极尝试
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现代文学的多种崭新形式
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超越个体存在意义的“现代文学的灵魂”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突破传统文学筏的现代性文本
《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
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缓
明丽的抒情基调
第四节 杂文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调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我的內心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
第四章 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第一节 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
生平与小说创作
零余者的人物形象
三重精神要素
疾病的文学主题
“自叙传”的叙述形式
小说结构模式的演变
《迟桂花》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抒情小说
浪漫的抒情时代
郭沫若
张资平等创
造社小说家
冯沅君、庐隐
其他小说家
第三节 土小说的流脉
“侨寓文学的作者”
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民俗学的价值
小说家的怀乡病
乡土小说的意义
第四节 “为人生”的小说
“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叶圣陶
王统照
许地山
宗教色彩与东方文化精神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随感录”所开创的杂文
产生的背景
《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
另一类散文美的出现
朱自清散文:“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冰心
何其芳
李广田
丽尼、陆蠡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演变
性质与特征
兴起背景和发展线索
夏衍
宋之的
邹韬奋
范长江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第一节 “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富有想象力的情绪世界
以“泛神论”为主体的思想和诗歌观念
体现多样化的风格
第二节 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小诗体式出现的缘由
外来的影响
冰心对童心、爱、自然母题的建构
宗白华
“湖畔诗人”的冲击波
诗人创作的主要
线索
汪静之等
第三节 “戴着脚镣跳舞”-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前后期的嬗变
闻一多对格律诗理论的倡
导和实践
徐志摩:三位一体的人生和艺术
世界。朱湘
第四节 冯至及其他诗人
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
“热烈”而“悲凉”的抒情格调
臧克家对乡土题材的探求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
所受影响与渊源关系
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第八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十一章 矛盾、巴金及现代长篇小说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四章 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下编(1937.7-1949)
第十五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十七章 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剌喜剧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