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导引 / 珞珈博雅文库·通识教材系列
¥58.00定价
作者: 左亚文主编
出版时间:2022-0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9787307231610
- 1-3
- 452740
- 44254138-9
- 平装
- 16开
- 2022-09
- 337
- 通用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武汉大学在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时,通过大力开发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成才。“中国精神导引”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一个正在探索中的切入口。
本书从中国精神的本质界定入手,提出了时代需要中国精神的呼声,并从十个方面展现的中国精神的不同风貌以及发展演变。由此向当打大学生全面展现中国精神,以使其学有所用。
本书从中国精神的本质界定入手,提出了时代需要中国精神的呼声,并从十个方面展现的中国精神的不同风貌以及发展演变。由此向当打大学生全面展现中国精神,以使其学有所用。
目录
导言
一、精神的内在觉醒:我们何以需要中国精神
(一)近代中国民族精神反思的三个阶段
(二)精神运演的曲折行程
(三)需要中国精神的理由和根据
二、精神的本质界定:什么是中国精神
(一)界定中国精神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二)中国精神的本质界定
三、精神的自我实现: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百家之言
(二)凝练归纳
(三)精神支柱、根本精神和关键词
四、精神的时代重建:我们如何培育中国精神
(一)读懂中国精神,做自身的主人
(二)融小我于大我,勇担历史使命
(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第一章道行天下的精神
“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概念
(一)可道与不可道
(二)“道”究竟是什么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辩证法
(一)“道”是阴阳和合体
(二)“道”的宇宙演化论
(三)“道”的辩证规律和方法
三、“大道之行”:精神实质
(一)治国之道
(二)修身之本
(三)日用之理
四、“道法自然”:遵道而行
(一)遵道而行,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掌握阴阳之道,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三)思考大道,怀抱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第二章和而不同的精神
和之源:从声音之和到和同之辨
(一)“和”的词源考辨
(二)“和而不同”的普遍存在
(三)和合、和谐与和同之辨
二、和之生
(一)从“他和”到“否和”
(二)从“中和”到“阴阳之和”
(三)从“和”之流传到“和”之生活
三、和之道:中华和谐思维的独特智慧
(一)西方的“矛盾辩证法”及其方法论原则
(二)中国的“和谐辩证法”及其方法论原则
(三)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的异同
(四)“和合文化”的兴起及其发展
四、和之用:从天和、人和到已和
(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二)社会和谐的构建
第三章知行合一的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知行观
(一)先秦诸子的知行观
(二)朱熹的“知先行后”论
(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四)王夫之的“知行并进”论
(五)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观
(一)毛泽东的《实践论》
(二)邓小平的知行观
(三)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
三、新时代“知行合--”精神的弘扬
(一)发扬“知行合一-精神”来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知行合一”
(三)当代青年需知行合一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精神
一、“仁”的源头和内涵
(一)“仁”的源头
(二)“仁”的内涵
二、“仁”的人性论基础
(一)孔子之人性主张
(二)孟子的“性善论”
(三)荀子的性恶论
三、“仁”的表现和“仁爱”的起点
(一)“仁”的表现:“爱”
(二)“仁爱”的起点:孝悌
四、“仁爱”的实践方式
(一)行仁的机制:推恩
(二)行仁的方式:忠恕
五、“仁爱”的扩展及其当代价值
(一)历代儒者对“仁爱”思想的发展
(二)“仁者爱人”从学说转化为精神
(三)“仁者爱人”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五章先义后利的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义”与“利”
(一)什么是“义”
(二)什么是“利”
(三)“义”“利”的公与私
二、“义”与“利”之间
(一)重义轻利
(二)重利轻义
(三)义利兼顾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集体主义
(二)个人主义
四、先义后利精神的弘扬
第六章爱国统一精神
爱国统一精神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时期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二)秦至五代十国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三)宋至清中期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四)近代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二、当代爱国统一精神的承扬升华
(一)中国共产党人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二)爱国统一精神的当代内涵
三、新时代爱国统-精神的培育弘扬
(一)弘扬爱国统一精神的要求和内容
(二)弘扬爱国统一精神的对象与载体
(三)弘扬爱国统一精神的组织保障
第七章自强创新的精神
自强创新的内涵
(一)自强创新的界定
(二)自强创新精神的基本特征
二、自强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的需要
(三)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的需要
三、自强创新精神的继承发扬
(一)增强主观能动性
(二)重在过程
(三)不断自强创新
第八章以民为本精神
一、以民为本精神的历史发展
(一)以民为本精神的形成
(二)以民为本精神的发展
二、以民为本精神的基本内核
(一)爱民精神
(二)保民精神
(三)富民精神
三、以民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民主政治的理论资源
(二)执政为民的文化根基
(三)改善民生的精神动力
第九章修身克己精神
一、修身克己精神的内涵
(一)修身克已的内涵
(二)修身克已精神的界定
二、修身克己精神的特质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
(三)道德约束对象的不同
三、修身克己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修身克已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修身克已精神的实现路径
第十章“三不朽”与“世界大同”精神
一、“三不朽”与中国人的信仰
(一)信仰与中国人的信仰
(二)“三不朽”的语源及其精神价值
二、“三立”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三立”的内涵
(二)“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新时代的含义
三、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
(一)启蒙与隐伏阶段:《礼记·礼运》
(二)转折与发展阶段:康有为与孙中山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人的终极关怀与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中国传统的终极关怀智慧
(二)精神家园的构建
后记
一、精神的内在觉醒:我们何以需要中国精神
(一)近代中国民族精神反思的三个阶段
(二)精神运演的曲折行程
(三)需要中国精神的理由和根据
二、精神的本质界定:什么是中国精神
(一)界定中国精神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二)中国精神的本质界定
三、精神的自我实现: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百家之言
(二)凝练归纳
(三)精神支柱、根本精神和关键词
四、精神的时代重建:我们如何培育中国精神
(一)读懂中国精神,做自身的主人
(二)融小我于大我,勇担历史使命
(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第一章道行天下的精神
“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概念
(一)可道与不可道
(二)“道”究竟是什么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辩证法
(一)“道”是阴阳和合体
(二)“道”的宇宙演化论
(三)“道”的辩证规律和方法
三、“大道之行”:精神实质
(一)治国之道
(二)修身之本
(三)日用之理
四、“道法自然”:遵道而行
(一)遵道而行,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掌握阴阳之道,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三)思考大道,怀抱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第二章和而不同的精神
和之源:从声音之和到和同之辨
(一)“和”的词源考辨
(二)“和而不同”的普遍存在
(三)和合、和谐与和同之辨
二、和之生
(一)从“他和”到“否和”
(二)从“中和”到“阴阳之和”
(三)从“和”之流传到“和”之生活
三、和之道:中华和谐思维的独特智慧
(一)西方的“矛盾辩证法”及其方法论原则
(二)中国的“和谐辩证法”及其方法论原则
(三)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的异同
(四)“和合文化”的兴起及其发展
四、和之用:从天和、人和到已和
(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二)社会和谐的构建
第三章知行合一的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知行观
(一)先秦诸子的知行观
(二)朱熹的“知先行后”论
(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四)王夫之的“知行并进”论
(五)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观
(一)毛泽东的《实践论》
(二)邓小平的知行观
(三)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
三、新时代“知行合--”精神的弘扬
(一)发扬“知行合一-精神”来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知行合一”
(三)当代青年需知行合一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精神
一、“仁”的源头和内涵
(一)“仁”的源头
(二)“仁”的内涵
二、“仁”的人性论基础
(一)孔子之人性主张
(二)孟子的“性善论”
(三)荀子的性恶论
三、“仁”的表现和“仁爱”的起点
(一)“仁”的表现:“爱”
(二)“仁爱”的起点:孝悌
四、“仁爱”的实践方式
(一)行仁的机制:推恩
(二)行仁的方式:忠恕
五、“仁爱”的扩展及其当代价值
(一)历代儒者对“仁爱”思想的发展
(二)“仁者爱人”从学说转化为精神
(三)“仁者爱人”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五章先义后利的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义”与“利”
(一)什么是“义”
(二)什么是“利”
(三)“义”“利”的公与私
二、“义”与“利”之间
(一)重义轻利
(二)重利轻义
(三)义利兼顾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集体主义
(二)个人主义
四、先义后利精神的弘扬
第六章爱国统一精神
爱国统一精神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时期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二)秦至五代十国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三)宋至清中期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四)近代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二、当代爱国统一精神的承扬升华
(一)中国共产党人爱国统一精神的内涵
(二)爱国统一精神的当代内涵
三、新时代爱国统-精神的培育弘扬
(一)弘扬爱国统一精神的要求和内容
(二)弘扬爱国统一精神的对象与载体
(三)弘扬爱国统一精神的组织保障
第七章自强创新的精神
自强创新的内涵
(一)自强创新的界定
(二)自强创新精神的基本特征
二、自强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的需要
(三)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的需要
三、自强创新精神的继承发扬
(一)增强主观能动性
(二)重在过程
(三)不断自强创新
第八章以民为本精神
一、以民为本精神的历史发展
(一)以民为本精神的形成
(二)以民为本精神的发展
二、以民为本精神的基本内核
(一)爱民精神
(二)保民精神
(三)富民精神
三、以民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民主政治的理论资源
(二)执政为民的文化根基
(三)改善民生的精神动力
第九章修身克己精神
一、修身克己精神的内涵
(一)修身克已的内涵
(二)修身克已精神的界定
二、修身克己精神的特质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
(三)道德约束对象的不同
三、修身克己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修身克已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修身克已精神的实现路径
第十章“三不朽”与“世界大同”精神
一、“三不朽”与中国人的信仰
(一)信仰与中国人的信仰
(二)“三不朽”的语源及其精神价值
二、“三立”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三立”的内涵
(二)“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新时代的含义
三、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
(一)启蒙与隐伏阶段:《礼记·礼运》
(二)转折与发展阶段:康有为与孙中山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人的终极关怀与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中国传统的终极关怀智慧
(二)精神家园的构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