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25-09-29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计量学概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111790716
  • 1-1
  • 562547
  • 平装
  • 2025-09-29
  • 279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计量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国际单位制(SI)的发展历程及其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计量的概念及其作用、计量的法制与管理保障(包括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计量技术规范、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认可、国际计量组织与国际计量规范)、国际单位制(SI)、量值的传递与溯源、国际单位制(SI)七个基本单位的发展历程、导出单位及其应用等。本书每章均附有思考题与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信息类、管理类和其他有关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供新进入计量测试、质检、标准行业的科技人员使用。对于想了解计量为何物的社会人士,本书也是比较合适的入门读物。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欢迎选本书作教材的教师登录www.cmpedu.com注册后下载,或发邮件至jinacmp@163.com索取。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计量的概念及其作用1
第一节测量与计量1
一、测量的概念及其作用1
二、什么是计量2
三、计量与测量3
四、计量的分类4
五、计量学的研究内容5
第二节计量与民生7
一、计量与环境保护8
二、计量与工农业生产8
三、计量与商业贸易8
第三节计量与科学技术9
一、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9
二、两个科学史上的例子9
三、计量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11
思考题与习题11

二章计量的法制与管理保障12
第一节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12
一、计量法规体系的概念与作用12
二、我国计量法规体系的组成12
第二节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3
一、法定计量单位的概念13
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与特点13
三、怎样正确使用计量单位15
第三节计量技术规范17
一、计量技术规范的概念与编号规则17
二、计量技术规范的分类及应用18
第四节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23
一、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23
二、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25
第五节实验室认可26
一、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及其能力要求26
二、实验室认可的概念及其益处27
三、实验室认可的产生和发展27
四、我国的实验室国家认可体系28
五、实验室认可的实施30
第六节国际计量组织与国际计量规范34
一、国际计量组织34
二、国际计量规范37
思考题与习题38

三章国际单位制40
第一节计量的基石——单位40
一、我们现在使用的计量单位的来历40
二、计量单位的概念40
三、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41
四、计量单位的重要性41
第二节量制和量纲42
一、量42
二、量制43
三、量纲44
四、量纲为一的量45
第三节国际单位制的组成及其特点45
一、国际单位制的组成45
二、国际单位制的特点46
第四节来之不易的国际单位制47
一、古代计量——米制出现之前的计量47
二、近代计量——“米制公约”出现之后的计量49
三、现代计量——国际单位制出现之后的计量50
第五节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50
一、基本量的概念50
二、基本单位的概念51
三、基本单位的选择原则51
四、基本单位的确定过程52
五、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量是7个的原因52
六、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的来历54
第六节国际单位制的其他单位56
一、SI导出单位的形式57
二、一贯导出单位的概念57
三、SI导出单位的内容57
四、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SI导出单位59
五、SI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61
思考题与习题65

四章量值的传递与溯源66
第一节量值与真值66
一、量值66
二、量的真值66
三、约定量值67
第二节被测量与影响量67
一、被测量67
二、影响量68
第三节误差与不确定度68
一、测量误差68
二、测量不确定度70
第四节测量仪器与测量结果72
一、测量仪器的概念及作用72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73
三、测量仪器的使用条件76
四、测量结果及其表示77
五、测量准确度、测量正确度和测量精密度79
六、测量重复性和测量复现性79
第五节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80
一、测量标准的概念及其作用80
二、计量基准80
三、计量标准83
四、标准物质85
第六节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86
一、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含义86
二、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关系86
三、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必要性88
四、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88
五、量值传递与溯源的方式89
第七节检定与校准94
一、检定与校准的概念94
二、检定与校准的联系与区别96
第八节比对与期间核查98
一、比对98
二、期间核查101
思考题与习题105

五章基本单位米的发展历程106
第一节最初的米定义与第一代米原器106
一、古代计量时期的长度单位106
二、米制的发端107
三、米制的初步实现108
第二节基本单位米定义的变迁108
一、“档案局米”的缺点108
二、国际米原器109
三、精益求精的“米”定义109
四、“米”定义的六个阶段110
第三节光速测量的历史111
一、光速是有限的吗111
二、光速测量的科学接力赛111
三、无法用“米”测光速,就用光速定义“米”113
第四节为什么可以用光速定义“米”114
一、为什么要用光速来定义“米”114
二、为什么可以用光速定义“米”114
思考题与习题115

六章基本单位千克的发展历程116
第一节从最早的千克定义到国际千克原器116
一、古代计量阶段的质量单位116
二、米制发端阶段的质量基准——档案局千克116
三、“米制公约”出现之后的质量基准——国际千克原器117
四、“重量”和“质量”的区分118
第二节走下神坛的国际千克原器118
一、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基准稳定可靠吗118
二、国际千克原器质量变化的影响119
三、基本单位“千克”的最新定义120
思考题与习题120

七章基本单位秒的发展历程122
第一节适用于全世界的时间标准——世界时122
一、怎样量化时间122
二、真太阳日与真太阳秒123
三、平太阳日与平太阳秒123
四、世界时(UT)123
第二节时间的起点——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124
一、地方时及其造成的不便124
二、时区124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125
第三节纸面上的时间标准——历书时126
一、平太阳日与平太阳秒是变化的126
二、历书时(ET)与历书秒126
第四节原子时代的时间标准——国际原子时127
一、原子时(AT)127
二、国际原子时(TAI)128
三、基本单位“秒”的最新定义128
第五节我们现在使用的时间——协调世界时128
一、协调世界时(UTC)128
二、协调世界时(UT)与原子时(AT)的方法——闰秒129
思考题与习题130

八章基本单位安培的发展历程131
第一节电流单位安培的来历131
一、电学单位的起源131
二、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131
第二节电流单位安培的最新进展133
一、安培的原定义存在的问题133
二、约瑟夫森电压标准及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的启用133
三、基本单位“安培”的最新定义134
第三节量子三角形135
一、量子三角形的概念135
二、量子电压基准与量子电阻基准135
三、量子电流基准136
四、量子三角形闭合的意义137
思考题与习题138

九章基本单位开尔文的发展历程139
第一节温标的概念与经验温标139
一、温标的概念139
二、三种历史上最有名的温标139
第二节温标的发展历程140
一、热力学温标的提出140
二、热力学温度单位的问世141
三、国际温标及其演变141
四、临时低温温标PLTS-2000142
五、基本单位“开尔文”的最新定义143
思考题与习题143
第十章基本单位摩尔的发展历程144
第一节摩尔概念的来历与变迁144
一、为什么需要有“摩尔”这个单位144
二、“摩尔”的问世145
三、基本单位“摩尔”的最新定义146
第二节阿伏伽德罗与阿伏伽德罗常量147
一、阿伏伽德罗其人147
二、阿伏伽德罗假说147
三、阿伏伽德罗的假说终获认可148
第三节阿伏伽德罗常量的测量148
一、阿伏伽德罗常量的重要性148
二、测量阿伏伽德罗常量的科学接力赛149
思考题与习题150

十一章基本单位坎德拉的发展历程151
第一节最早的发光强度单位——烛光151
一、发光强度单位的物理概念151
二、早期发光强度单位“烛光”的变迁152
第二节基于铂凝固点黑体基准的发光
强度单位坎德拉的定义153
一、小数烛光153
二、从“新烛光”到“坎德拉”153
第三节基于辐射功率测量的坎德拉定义154
一、坎德拉新定义的提出154
二、坎德拉新定义的优点及实施状况155
第四节坎德拉定义的最新发展155
一、基本单位“坎德拉”的最新定义155
二、光视效能156
三、发光强度单位发展的意义及趋势157
思考题与习题157

十二章导出单位及其应用158
第一节容量计量158
一、容量计量的概念及内容158
二、容量计量的作用160
三、容量计量的基本方法160
第二节流量计量161
一、流量的概念161
二、流量计量的概念与作用161
三、流量计量的方法与仪器设备及流量计的分类162
四、流量标准和流量计的检定163
第三节酸度计量166
一、酸度的概念166
二、酸碱度测量的基本原理166
三、酸度测量方法167
四、酸度的量值传递与溯源167
思考题与习题169
参考文献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