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5-09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能源化学 第3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486646
  • 3版
  • 562102
  • 平装
  • 16开
  • 2025-09
  • 1075
  • 640
  • TK01
  • 本科
目录
第1章能源简介
1.1能源的定义及分类1
1.2能源利用史2
1.3能源化学7
1.3.1能量转化8
1.3.2能量储存10
1.4能源与经济13
1.5能源与环境16
1.5.1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17
1.5.2碳排放和减排19
1.5.3中国的能源环境21
1.6能源与材料21
1.7能源储量及消费23
1.7.1计量单位及换算23
1.7.2储量24
1.7.3消费25
1.7.4结构变化趋势26
1.8中国的能源发展27
1.8.1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28
1.8.2中国能源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29
1.8.3中国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的措施29
1.9能源发展趋势31

第2章煤炭
2.1煤的形成34
2.2煤的基本分析指标及分类36
2.2.1基本分析指标36
2.2.2煤的分类38
2.3煤的结构模型40
2.4煤的开采与运输43
2.5我国煤炭资源和消费特点47
2.5.1煤炭资源特点47
2.5.2煤炭消费特点48
2.6煤的综合利用与洁净煤技术49
2.6.1煤炭综合利用49
2.6.2洁净煤技术51
2.7煤的净化技术52
2.7.1煤炭分选53
2.7.2型煤和水煤浆技术54
2.7.3煤矸石的综合利用56
2.8煤的先进燃烧技术57
2.8.1燃烧反应57
2.8.2常规燃煤的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58
2.8.3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62
2.8.4水煤浆燃烧技术65
2.9煤的燃后净化技术67
2.9.1烟气除尘技术68
2.9.2烟气脱硫技术70
2.9.3烟气脱硝技术77
2.10煤的现代化利用技术82
2.10.1煤的液化82
2.10.2煤的气化94
2.10.3洁净煤发电技术110
2.11CO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118
2.12结语124

第3章石油
3.1石油的重要性126
3.2石油的生成和聚集127
3.3石油的开采129
3.4石油的组成132
3.5石油的炼制133
3.5.1石油的蒸馏134
3.5.2重油的裂化135
3.5.3催化加氢142
3.5.4催化重整145
3.6石油化工——国民经济的支柱151
3.7工业的血液——流动的乌金152
3.7.1汽油的使用牌号和优质汽油的制备153
3.7.2航空煤油154
3.7.3柴油155
3.7.4燃料油和润滑油156
3.8我国的石油发展157
3.9能源安全160
3.10结语161

第4章天然气
4.1天然气的组成和分类163
4.2天然气的开采和储运164
4.3天然气化工166
4.4天然气实用技术169
4.5非常规天然气170
4.5.1煤层气及其利用170
4.5.2页岩气172
4.5.3天然气水合物180
4.6中国的天然气发展及市场188
4.7结语190

第5章核能
5.1核能发现史话191
5.2核能的利用192
5.3核裂变和核聚变193
5.3.1核裂变193
5.3.2核聚变194
5.4核反应堆195
5.4.1裂变装置195
5.4.2聚变装置198
5.4.3核能发电原理201
5.4.4不同形式反应堆203
5.4.5核能技术发展趋势208
5.5核燃料循环211
5.5.1核燃料循环过程211
5.5.2核燃料循环体系213
5.5.3核燃料循环方式214
5.6核能利用与环境215
5.7迅速发展的核电事业216
5.7.1简史216
5.7.2我国的核电发展218

第6章太阳能
6.1太阳能简介221
6.2太阳能的光热利用223
6.2.1太阳能热水系统224
6.2.2太阳能热发电226
6.2.3太阳能制冷与空调技术228
6.2.4太阳房229
6.2.5其他太阳能热利用技术231
6.3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太阳能电池234
6.3.1太阳能电池简介234
6.3.2太阳能光谱235
6.3.3太阳能电池发电原理236
6.3.4太阳能电池效率和评价参数240
6.3.5几类太阳能电池242
6.4太阳能光化学利用301
6.4.1光合作用301
6.4.2光化学作用——光解水制氢306
6.4.3光电电解/热解制氢314
6.5空间太阳能电站316
6.6太阳能在我国的应用319
6.6.1我国太阳能利用发展历程319
6.6.2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及市场321

第7章风能
7.1风的形成及特点323
7.2我国风能资源325
7.3风能利用326
7.3.1风力发电概况327
7.3.2风力发电系统的种类328
7.4风力发电场的选择和风力发电机329
7.4.1风电场选择329
7.4.2风力机330
7.5大规模风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33

第8章地热能
8.1地热能简介336
8.2地热流体的性质338
8.3地热开采技术338
8.4地热能的利用339
8.4.1地热的直接利用340
8.4.2地热发电344
8.5我国地热能利用技术展望346

第9章生物质能
9.1生物质——最古老的能源348
9.2生物质能资源349
9.3国内外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趋势351
9.4生物质的利用352
9.4.1生物质直接燃烧353
9.4.2生物质固化技术354
9.4.3生物质气化技术354
9.4.4生物质液化技术361
9.5生物质发电369
9.6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372

第10章海洋能
10.1海洋能概况374
10.2潮汐能374
10.2.1概述374
10.2.2潮汐电站的分类376
10.2.3潮汐电站的选址378
10.2.4我国潮汐能的开发380
10.3海流能382
10.3.1概述382
10.3.2海流的涡轮发电机类型383
10.3.3海流能发电现状385
10.4波浪能386
10.4.1概述386
10.4.2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分类387
10.4.3国外波浪能的研究现状389
10.4.4我国波浪能的研究现状392
10.5温差能394
10.5.1概述394
10.5.2温差能发电装置分类396
10.5.3温差能发电装置的结构401
10.5.4温差能发电站的选址403
10.5.5国外温差能发电研究现状405
10.5.6我国温差能发电研究现状406
10.6盐差能409
10.6.1概述409
10.6.2盐差能发电方式分类410
10.6.3盐差能发电的研究现状413
10.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413

第11章储能技术
11.1发展储能技术的必要性415
11.2储能技术发展417
11.3储能技术分类418
11.4物理储能419
11.4.1抽水蓄能419
11.4.2压缩空气储能420
11.4.3飞轮储能422
11.4.4超导磁储能425
11.5化学储能427
11.5.1电化学电容器427
11.5.2蓄电池431
11.5.3铅酸蓄电池431
11.5.4超级电池(铅碳电池)436
11.5.5镍氢电池438
11.5.6钠硫和钠金属卤化物电池442
11.5.7液流电池447
11.5.8锂离子电池456
11.5.9金属空气电池474
11.5.10钠离子电池495
11.6储能逆变器521
11.7电池管理系统525
11.8储能系统的消防管理527

第12章氢能和燃料电池
12.1氢能特点531
12.2氢的制取532
12.2.1实验室中制备氢气532
12.2.2氢气的工业生产533
12.3氢的存储与运输542
12.3.1压缩气体储氢545
12.3.2低温液氢储存546
12.3.3金属氢化物储氢547
12.3.4复合氢化物储氢553
12.3.5有机液体储氢563
12.3.6物理吸附为主的储氢材料564
12.3.7氢气输送体系567
12.4氢的利用570
12.4.1液氢的使用570
12.4.2化学工业用氢570
12.4.3镍/氢电池的负极储氢材料571
12.4.4氢能汽车573
12.4.5家庭用氢573
12.4.6燃料电池574
12.4.7氢储能574
12.5燃料电池概述575
12.6燃料电池的特性576
12.7燃料电池类型577
12.8燃料电池发展简史579
12.9碱性燃料电池580
12.9.1原理581
12.9.2AFC关键部件582
12.9.3阿波罗系统584
12.9.4其他AFC系统585
12.10磷酸燃料电池587
12.10.1简介587
12.10.2关键部件587
12.10.3应用589
12.11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590
12.11.1简介590
12.11.2关键部件592
12.11.3重整594
12.11.4应用595
12.1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596
12.12.1简介596
12.12.2关键部件598
12.12.3类型599
12.12.4应用601
12.1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604
12.13.1简介604
12.13.2关键部件605
12.13.3应用611
12.14直接甲醇燃料电池617
12.14.1简介617
12.14.2关键部件618
12.14.3结构621
12.14.4应用622
12.15其他燃料电池626
12.15.1再生型燃料电池626
12.15.2生物燃料电池628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