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与养生药膳学
定价:¥52.00
作者: 曹崇江
出版时间:2024-11
最新印次日期:2024-1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9787518452309
- 1-1
- 555976
- 16开
- 2024-11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教材紧扣专业特点,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食疗与药膳的概念和发展简史、食疗的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体质的分类和食疗原则。中篇介绍了食疗原料的选择依据、常见157种食疗原料的出典、别名、学名、科属、分布地区、性味、成分、药理及功用和便方。下篇为按照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对于相应药膳的原料、做法、功效、适应症以及相关禁忌进行介绍。
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养 生
一、养生的概念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 防
一、预防的概念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康 复
一、康复的概念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食疗与药膳
一、食疗与药膳的概念
二、食疗与药膳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食疗的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第四节 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章 体质的分类和食疗原则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内容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四、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指导修身养性
二、指导防范疾病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 篇
第四章 常见食疗原料的性能与应用
第一节 食疗原料的选择依据
一、学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二、解读《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三、药食同源目录明细
第二节 常见食疗原料简介
一、普通食品原料
二、药食两用类原料
三、保健食品类原料
下 篇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称感冒、伤风)
二、急性支气管炎(中医称咳嗽、重伤风)
三、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称久咳、痰饮气急)
四、肺气肿(中医称肺胀,龟胸)
五、支气管哮喘(中医称哮病)
六、支气管扩张症(中医称咳嗽,咯血)
七、肺炎(中医称风温,肺热病)
八、肺结核(中医称肺痨,传尸痨)
九、肺脓肿(中医称肺痈)
十、肺癌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中医称痞满,嘈杂)
二、消化性溃疡(中医称胃脘痛,吞酸)
三、胃癌(中医称翻胃,积聚)
四、慢性腹泻(中医称泄泻)
五、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称肠澼,血痢)
六、大肠癌(中医称肠蕈、积聚)
七、病毒性肝炎(中医称木肝积、黄疸)
八、肝硬化(中医称单鼓胀,蜘蛛蛊)
九、原发性肝癌(中医称症积,肝积)
十、急性胰腺炎(中医称胁痛,腹痛)
十一、胆石症(中医称胁痛,黄疸)
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律失常(中医称惊悸,怔忡)
二、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称惊悸,郁证)
三、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称心悸,怔忡)
四、高血压病(中医称头痛,风眩)
五、心绞痛(中医称疰心痛,悸心痛)
六、心肌梗死(中医称真心痛,胸痹)
第八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疾病
一、尿路感染(中医称淋证,腰痛)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称风水,水气)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称肾水,水肿)
四、泌尿系统结石(中医称血淋,血尿)
五、前列腺肥大(中医称癃闭)
六、阳痿(中医称筋痿,肾虚)
第九章 精神系统疾病
一、抑郁症(中医称郁证,癫病)
二、神经衰弱(中医称脏躁,百合病)
三、老年痴呆症(中医称痴呆,善忘)
四、精神分裂症(中医称癫证,狂证)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一、特发性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眼㖞斜)
二、偏头痛(中医称偏头风,脑风)
三、三叉神经痛(中医称颊痛,面风痛)
四、脑梗死(中医称中风,偏枯)
五、癫痫(中医称癫疾,痫证)
六、重症肌无力(中医称痿证,肌痿)
七、帕金森病(中医称脑风,颤病)
八、坐骨神经痛(中医称痹证、腰腿痛)
第十一章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称瘿气,瘿瘤)
二、糖尿病(中医称消渴)
三、肥胖症(中医称肥满、痰湿)
四、骨质疏松症(中医称骨痹,骨枯)
五、痛风(中医称痹证,白虎历节)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
一、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中医称虚劳、血虚)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称血证,紫斑)
三、缺铁性贫血(中医称萎黄,黄胖)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称血枯,髓劳)
五、白血病(中医称血证、虚劳)
六、恶性淋巴瘤(中医称恶核,石疽)
第十三章 妇产科常见疾病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脏躁)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医称子晕,子痫)
三、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乳癖)
四、乳腺癌(中医称乳岩,石痈候)
五、痛经(中医称痛经,经行腹痛)
六、盆腔炎(中医称黄带,白淫)
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称崩漏、血崩)
八、子宫肌瘤(中医称石瘕,症瘕)
九、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称症瘕,腹痛)
十、宫颈癌(中医称石瘕,五色带下)
第十四章 外科常见疾病
一、疖肿、瘭疽(中医称疔疮、痈疽)
二、关节炎(痹证,历节风)
三、颈椎病(中医称痹证,项强)
四、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漏肩风,冻结肩)
五、肋间神经痛(中医称胁痛,肋胠痛)
六、痔疮(中医称肠风,便血)
第十五章 眼科、口腔科及五官科常见疾病
一、白内障(中医称圆翳内障,银内障)
二、青光眼(中医称青风内障,五风内障)
三、口腔溃疡(中医称口疮,口疳)
四、鼻窦炎(中医称鼻渊、鼻漏)
五、过敏性鼻炎(中医称鼻鼽,鼻嚏)
六、美尼尔氏综合征(中医称耳眩晕,眩冒)
第十六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与性病
一、湿疹(中医称浸淫疮,湿毒)
二、荨麻疹(中医称风疹块,隐疹)
三、疣(中医称扁疣,瘙猴)
四、痤疮(中医称面疱,酒刺)
五、银屑病(中医称干癣,松皮癣)
六、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游风,白屑风)
七、梅毒(中医称杨梅疮,霉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养 生
一、养生的概念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 防
一、预防的概念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康 复
一、康复的概念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食疗与药膳
一、食疗与药膳的概念
二、食疗与药膳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食疗的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第四节 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章 体质的分类和食疗原则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内容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四、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指导修身养性
二、指导防范疾病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 篇
第四章 常见食疗原料的性能与应用
第一节 食疗原料的选择依据
一、学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二、解读《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三、药食同源目录明细
第二节 常见食疗原料简介
一、普通食品原料
二、药食两用类原料
三、保健食品类原料
下 篇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称感冒、伤风)
二、急性支气管炎(中医称咳嗽、重伤风)
三、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称久咳、痰饮气急)
四、肺气肿(中医称肺胀,龟胸)
五、支气管哮喘(中医称哮病)
六、支气管扩张症(中医称咳嗽,咯血)
七、肺炎(中医称风温,肺热病)
八、肺结核(中医称肺痨,传尸痨)
九、肺脓肿(中医称肺痈)
十、肺癌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中医称痞满,嘈杂)
二、消化性溃疡(中医称胃脘痛,吞酸)
三、胃癌(中医称翻胃,积聚)
四、慢性腹泻(中医称泄泻)
五、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称肠澼,血痢)
六、大肠癌(中医称肠蕈、积聚)
七、病毒性肝炎(中医称木肝积、黄疸)
八、肝硬化(中医称单鼓胀,蜘蛛蛊)
九、原发性肝癌(中医称症积,肝积)
十、急性胰腺炎(中医称胁痛,腹痛)
十一、胆石症(中医称胁痛,黄疸)
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律失常(中医称惊悸,怔忡)
二、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称惊悸,郁证)
三、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称心悸,怔忡)
四、高血压病(中医称头痛,风眩)
五、心绞痛(中医称疰心痛,悸心痛)
六、心肌梗死(中医称真心痛,胸痹)
第八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疾病
一、尿路感染(中医称淋证,腰痛)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称风水,水气)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称肾水,水肿)
四、泌尿系统结石(中医称血淋,血尿)
五、前列腺肥大(中医称癃闭)
六、阳痿(中医称筋痿,肾虚)
第九章 精神系统疾病
一、抑郁症(中医称郁证,癫病)
二、神经衰弱(中医称脏躁,百合病)
三、老年痴呆症(中医称痴呆,善忘)
四、精神分裂症(中医称癫证,狂证)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一、特发性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眼㖞斜)
二、偏头痛(中医称偏头风,脑风)
三、三叉神经痛(中医称颊痛,面风痛)
四、脑梗死(中医称中风,偏枯)
五、癫痫(中医称癫疾,痫证)
六、重症肌无力(中医称痿证,肌痿)
七、帕金森病(中医称脑风,颤病)
八、坐骨神经痛(中医称痹证、腰腿痛)
第十一章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称瘿气,瘿瘤)
二、糖尿病(中医称消渴)
三、肥胖症(中医称肥满、痰湿)
四、骨质疏松症(中医称骨痹,骨枯)
五、痛风(中医称痹证,白虎历节)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
一、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中医称虚劳、血虚)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称血证,紫斑)
三、缺铁性贫血(中医称萎黄,黄胖)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称血枯,髓劳)
五、白血病(中医称血证、虚劳)
六、恶性淋巴瘤(中医称恶核,石疽)
第十三章 妇产科常见疾病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脏躁)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医称子晕,子痫)
三、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乳癖)
四、乳腺癌(中医称乳岩,石痈候)
五、痛经(中医称痛经,经行腹痛)
六、盆腔炎(中医称黄带,白淫)
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称崩漏、血崩)
八、子宫肌瘤(中医称石瘕,症瘕)
九、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称症瘕,腹痛)
十、宫颈癌(中医称石瘕,五色带下)
第十四章 外科常见疾病
一、疖肿、瘭疽(中医称疔疮、痈疽)
二、关节炎(痹证,历节风)
三、颈椎病(中医称痹证,项强)
四、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漏肩风,冻结肩)
五、肋间神经痛(中医称胁痛,肋胠痛)
六、痔疮(中医称肠风,便血)
第十五章 眼科、口腔科及五官科常见疾病
一、白内障(中医称圆翳内障,银内障)
二、青光眼(中医称青风内障,五风内障)
三、口腔溃疡(中医称口疮,口疳)
四、鼻窦炎(中医称鼻渊、鼻漏)
五、过敏性鼻炎(中医称鼻鼽,鼻嚏)
六、美尼尔氏综合征(中医称耳眩晕,眩冒)
第十六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与性病
一、湿疹(中医称浸淫疮,湿毒)
二、荨麻疹(中医称风疹块,隐疹)
三、疣(中医称扁疣,瘙猴)
四、痤疮(中医称面疱,酒刺)
五、银屑病(中医称干癣,松皮癣)
六、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游风,白屑风)
七、梅毒(中医称杨梅疮,霉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