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24-06

最新印次日期:2024-6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以下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以田联韬学术传承谱系为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现代出版社
  • 9787523109793
  • 1-1
  • 554660
  • 16开
  • 2024-06
  • 音乐学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杨民康,白族,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及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刘嵘,土家族,博士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延红,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吴宁华,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蒋燮,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璐,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书峰,博士,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胜兴,仡佬族,博士,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银卓玛,藏族,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楚高娃,蒙古族,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王慧,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董宸,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路菊芳,博士,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白雪,博士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讲师。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全书含绪论及上下编(共21章),近50万字,并附相关照片插图200余幅。本书为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田联韬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领军人物,本书的20余位作者均为他的第一、二代学生。这部著作系统论述了田联韬教授对这一领域的学科建构、学术布局、研究思维与方法,展示了其后两代学者延续其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的创新研究成果,侧重三代学者的代际传承与学术创新,强调实证与跨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展现了近4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脉络与学科发展趋势。
目录
绪 论
开拓与引领:田联韬先生对建构少数民族音乐“三大体系”的 杰出贡献/ 001
一、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对象的微观学术史 / 001
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历史回溯 / 004
三、田联韬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学术作用 / 006
四、四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究观念转向的六个方面 / 008
五、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讨论构架和内容涉及范围 / 017

上编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格局
第一章 从实求知 问学落地:田联韬先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理念与 传承实践/ 025
一、立足国家和民族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观 / 028
二、从实求知、为我所用与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及治学原则 / 032
三、重视本体、兼及文化的学术立场与教学思想 / 040
四、由单个族群研究切入到跨区域/ 跨界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与策略 / 045
第二章 联横合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面向“多元分层一体格局” 的跨世纪转型/ 051
一、第一阶段:从“族群—地域—个案”向“ 民族— 区域— 比较”的整体化态势转型 / 051
二、第二阶段:从“ 民族— 区域— 比较”到“走廊”连通“板块”的“ 多元分层一体”音乐分布格局 / 052
三、田联韬先生与学生们的相关民族音乐学研究实践 / 056
第三章 田联韬先生的藏族音乐研究及其学术传承/ 059
一、一脉两支的藏族音乐研究 / 060
二、学术理念的承袭成为研究的先导 / 062
三、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 071
四、研究领域及现状的梳理和阐析 / 073
五、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及扩充 / 089
结语 / 091
第四章 学术谱系视域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实践/ 093
一、研究队伍的多元化:“他者”与“我者”共述多彩音乐文化 / 093
二、议题的多元化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 094
三、视角的多元化:跨学科角度探索学科前沿 / 103
结语 / 108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 110
一、强调“本土文化和音乐经验”的学术传承谱系 / 111
二、“音乐本体”切入、多学科结合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 / 113
三、丝绸之路新疆段多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 / 125
结语 / 128
第六章 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 130
一、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的微观学术史脉络 / 130
二、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领域的拓展 / 137
三、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学科发展与方法范式的特征 / 145
结语 / 153
第七章 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文化研究/ 156
一、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学术研究传承谱系 / 158
二、藏彝走廊音乐文化的“ 多点” 比较和“定点”个案研究 / 160
三、多点与古道: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 166
四、多点与板块型民族文化区域: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传统仪式音乐文化圈 / 170
五、多点民族志:“板块与走廊”及跨学科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交织和运用/ 174
六、川滇黔藏彝走廊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形态学分析 / 175
结语:定点、多点、多模态与“族性”“通道”“板块”的融合 / 179
第八章 百越走廊上的多民族音乐研究/ 180
一、黔桂粤琼多民族音乐研究:学术塑形与团队架构 / 181
二、西南族群音乐研究:以关注文化多样性与地域差异性为起点 / 185
三、“共生音乐文化圈”:华南族群音乐研究 / 189
四、“中间圈”与“蛋糕夹层”——跨界意识之觉醒 / 191
五、“流域”与“通道”—— 区域图景之构建 / 194
六、“定点”、深耕——个案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 197
结语 / 199
第九章 武陵走廊音乐文化研究的微观学术史叙事/ 200
一、聚焦土家族音乐:以单一民族研究为起点 / 201
二、从点到面:区域音乐研究视野与文化地理学观照 / 208
三、武陵走廊:整合性研究范式的孕育与形成 / 209
结语:点、线、面一体,族性、板块与通道结合 / 211
第十章 南岭走廊的瑶族音乐文化研究/ 214
一、扎根广西、定点开拓:南岭走廊瑶族音乐研究的定点“个案”/ 215
二、学者互通,板块互融:由定点到多点的瑶族音乐研究 / 217
三、区域联通,通道交错:瑶族音乐文化生态的形成 / 223
四、多位实践,中国经验:研究实践中的方法产出 / 225
五、通道延伸,跨境研究:瑶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海外实践及拓展
空间 / 227
第十一章 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教学实践与学术思考/ 230
一、植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
教学实践 / 230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教学成果/ 235
三、乐通族心: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学术思考 / 240
结语:以奋斗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 247

下编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代际传承
第十二章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251
一、立足田野:学科背景下的田联韬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 / 251
二、兼收并蓄:“田氏风格”教学理念的建构与发展 / 254
三、硕果累累: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 / 260
结语 / 262
第十三章 杨秀昭——广西、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265
一、在山水间精耕——田野与科研 / 265
二、在诗意中坚守—— 团队与教学 / 273
三、在合作中延伸——研讨与交流 / 277
结语 / 280
第十四章 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志研究方法/ 282
一、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力量的统合 / 283
二、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实践 / 285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的探索 / 288
结语 / 292
第十五章 赵毅——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族性音乐研究/ 294
一、学术与工作贡献 / 296
二、壮族音乐研究 / 299
三、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 305
四、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 / 306
五、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 / 308
结语 / 308
第十六章 杨民康——南方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研究、音乐民族志研
究方法/ 311
一、学人印象:学科史上的主要贡献 / 312
二、坚守与超越:治学特点及其知识传统来源 / 315
三、整体与局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实践与经验 / 318
四、从借鉴到建构: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研究与本土经验 / 329
结语 / 332
第十七章 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纳西族音乐研究/ 336
一、知者行之始——人生经历与学术成长过程 / 336
二、行者知之成——学术贡献与深厚文化底蕴 / 342
结语 / 358
第十八章 包爱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蒙古族音乐研究/ 361
一 作为学者:以蒙古族宗教及祭祀音乐研究为业 / 362
二、作为导师: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人才为己任 / 366
三、作为教育管理者:以推进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学科为使命 / 369
第十九章 嘉雍群培——藏族音乐研究、佛教仪式音乐研究/ 378
一、进京求学:从玉树到北京的艺术学习之路 / 378
二、返回故土:浸润于藏族母语文化的土壤中 / 379
三、再次进京:开启藏族文化艺术教学研究途径 / 380
四、亲证践行:在藏族音乐文化中深耕 / 387
结语 / 391
第二十章 格桑曲杰——藏族音乐研究、佛教仪式音乐研究/ 393
一、人生与艺术经历 / 393
二、饱满的学术热忱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 399
三、创新藏族音乐研究方法,提出以文化为架构的区域音乐理论 / 400
四、对以往研究格局的突破 / 401
五、佛教音乐研究 / 404
六、重大项目成果 / 405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406
结语 / 407
第二十一章 王华——藏族热巴、蒙古族安代音乐研究/ 409
一、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 / 409
二、研究领域与学术思想 / 413
结语 / 419

结 语 回溯以往、面朝当下、指向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 乐研究的几点展望/ 422

主要参考文献/ 428
附录一:田联韬教授口述访谈/ 463
附录二:田联韬先生年谱(简表)/ 477
附录三:田联韬先生著作、作品目录/ 479
后 记/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