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9-10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以下为《戏曲剧种演进史考述(全三册)》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现代出版社
  • 9787514375169
  • 1-2
  • 554656
  • 16开
  • 2019-10
  • 音乐学、戏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曾永义,中国台湾著名学者。曾任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数所院校客座教授。一生学术和教学范围以戏曲为主体,以俗文学、韵文学和民俗艺术为羽翼。著有《洪升及其长生殿》《明杂剧概论》《蒙元的新诗——元人散曲》《说民艺》等十余部专著,以及有关涉戏曲史之期刊论文、散文、戏曲剧本创作和旧诗等。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戏曲剧种演进史考述》是一部综合研究论述中国古代戏曲的专著,是在考述戏曲剧种的源生、形成、成熟、鼎盛、蜕变、衰落的过程和情况。该著作涉猎广泛,时间跨度大,涉及戏曲、古典文学等领域,从先秦至20世纪末,是一部浩瀚的戏曲剧种演进史大作。这部曾永义先生治学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针对一个世纪以来戏曲研究难点的解惑之作,是一部在坚实史料基础上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
目录
绪论 戏曲关键词之命义定位考述

引言 //002
一、“戏剧”“戏曲”命义定位 //002
二、戏曲中“小戏”“大戏”命义定位 //011
(一)文献上之“小戏”与“大戏”//011
(二)民国以后学者对“小戏”“大戏”之看法 //014
(三)著者对于“小戏”“大戏”之见解 //017
三、“腔调”“声腔”“唱腔”命义定位 //019
四、“戏曲剧种”命义定位 //021
(一)大陆学者之“剧种观”//022
(二)著者对“戏曲剧种”之看法 //024
结语 //029

第一章 先秦至唐代戏剧与戏曲小戏之渊源及其剧目考述

引言:学者对戏曲渊源、形成之论争和渊源说之派别及著者之看法 //032
(一)学者对戏曲渊源形成之论争 //032
(二)戏曲渊源说之派别 //035
(三)著者对戏曲源生之看法 //040
一、先秦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044
(一)傩仪戏剧:蜡祭与方相氏驱傩 //045


(二)《大武》之乐 //047
(三)戏曲小戏群《九歌》//048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050
(一)西汉“角觝戏”中之《东海黄公》《总会仙倡》《乌获扛鼎》与《巴俞舞》//050
(二)西汉之“俳戏”《古掾曹》和“歌戏”//056
(三)东汉之《郑叔晋妇》//057
(四)三国之《辽东妖妇》和《慈潜讼阋》//057
(五)晋代之《文康乐》//058
(六)萧梁之《上云乐》//059
(七)萧齐之《天台山伎》//063 三、唐代之戏剧和戏曲小戏剧目 //064
(一)兰陵王 //064
(二)苏莫遮 //066
(三)弄孔子 //069
(四)拨头 //071
(五)樊哙排君难 //072
(六)西凉伎 //073
(七)凤归云 //076
(八)义阳主 //078
(九)麦秀两歧 //080
(十)成辅端《旱税忤权奸》//082 结语 //083

第二章 宫廷官府戏曲小戏“参军戏”体系之源流考述

引言 //086
一、“参军戏”之源起及其剧目考述 //086
(一)“参军戏”之源起 //086
(二)唐五代“参军戏”剧目考述 //090 小结 //100
二、宋金杂剧院本及其剧目考述──“参军戏”之嫡裔 //100 小引:“杂剧”之名已见唐代 //100
(一)宫廷官府之宋金杂剧院本剧目考述 //102


(二)民间之宋金杂剧院本考述 //127 小结 //136
三、南戏北剧中之院本成分考述──“参军戏”之变化 //138 小引 //138
(一)南戏北剧中插入性之院本 //138
(二)南戏北剧中融入性之院本 //150 小结 //157
四、清代之“曲艺相声”──“参军戏”之转型 //157 小引 //157
(一)学者对“相声”之观点 //157
(二)“相声”概述 //160
(三)“相声”中之“参军戏”姿影 //161小结 //162
结语 //163

第三章 民间戏曲小戏《踏谣娘》体系之源流考述

引言 //166
一、《踏谣娘》考述 //166
二、《踏谣娘》所引发之问题 //171
三、宋金之“爨体”“杂扮”和明代“过锦戏”考述——《踏谣娘》之嫡派、近现代地方小戏之先驱 //176
(一)宋金“爨体”//176
(二)宋金“杂扮”//179
(三)明代“过锦戏”//179
四、清代《缀白裘》所收之地方小戏 //181 小引 //181
(一)从剧情内容看 //181
(二)从曲牌音乐看 //183
(三)从腔调音乐看 //184
(四)从宾白曲辞之造语看 //185
(五)从脚色、出数、排场三方面看 //189 小结 //190


五、近现代地方小戏形成之径路 //191 小引 //191
(一)以乡土歌舞为基础而形成 //191
(二)以小型曲艺为基础而形成 //196
(三)以杂技为基础而形成 //199
(四)以傩舞为基础而形成 //200
(五)以小型偶戏为基础而形成 //202
(六)以多元因素结合而形成 //203 小结 //204
结语 //204

第四章 大戏酝酿形成之温床与推手──宋元瓦舍勾栏及其乐户书会考述

引言 //206
一、瓦舍勾栏概况 //208
(一)北宋瓦舍勾栏 //208
(二)南宋瓦舍勾栏 //210
(三)元明瓦舍勾栏 //212
(四)瓦舍勾栏释名 //214
二、瓦舍勾栏之技艺 //218
(一)见于《东京梦华录》等四种之技艺 //218
(二)瓦舍勾栏技艺之分类 //220
(三)两宋瓦舍勾栏中与南北曲套式关系密切之技艺 //221
三、瓦舍勾栏中之乐户 //227
(一)唐代以前之乐户 //227
(二)两宋之乐户 //229
(三)元明之乐户 //232
四、瓦舍勾栏之书会 //236
(一)宋元之书会 //236
(二)欧阳光之《“书会”别解》//241
(三)书会才人与乐户优伶之关系 //244
结语 //245


第五章 由地方小戏发展形成之大戏──南曲戏文之渊源、形成与流播考述

引言 //248
一、南戏之名称 //249
二、南戏之渊源──从鹘伶声嗽到永嘉杂剧 //251
三、南戏之形成──戏文、戏曲与永嘉戏曲 //258
四、南戏之流播分派──从福建古剧到南戏诸腔剧种 //263
结语 //272
〔附论〕“永嘉杂剧”应成立于北宋考述 //275
小引 //275
一、北宋释文莹《玉壶野史》所引发之问题 //275
二、胡忌所发现宋末元初刘壎《水云村稿》之相关记载 //277
三、著者之综合和推测 //280
小结 //284

第六章 宋元南曲戏文之体制、规律与唱法考述

引言 //286
一、体制 //286
(一)题目与开场 //286
(二)段落 //289
二、格律 //293
(一)宫调 //293
(二)曲牌 //301
(三)套式 //308
(四)唱法 //316
结语 //319

第七章 由宫廷小戏发展形成之大戏──北曲杂剧之渊源、形成与流播考述

引言 //322
一、北剧之名称与渊源 //322


(一)北剧之名称 //322
(二)北剧之渊源──金院本 //325
二、北剧之形成 //328
(一)《辍耕录》“院本名目”分类之再探讨 //328
(二)“院么”与“么末”名称之探索 //332
三、北剧成立之时地及其地位之确立──从“么末”到“杂剧”//340
(一)北剧体制规律之渊源 //341
(二)北剧成于何时何地 //344
四、北剧之流播 //348
结语 //351
﹝附录﹞元淮之五首诗 //352

第八章 北曲杂剧体制规律之渊源与形成考述

引言 //358
一、四段 //358
二、四套北曲 //363
(一)宫调 //364
(二)曲牌 //366
(三)套曲结构 //367
三、其他 //372
(一)总题、题目、正名 //373
(二)一人独唱 //374
(三)宾白 //376
(四)科范 //379
(五)脚色 //380
(六)楔子 //383
(七)插曲 //384
(八)散场 //385
结语 //387


第九章 南北戏曲之交化以南戏为母体产生明清“传奇”考述

引言 //390
一、传奇之命义 //390
二、对学者诸说之商榷 //394
三、钱、王、孙三氏之说与著者之三化说 //399
四、从关目、脚色、套式看戏文之质变历程 //402
(一)关目之运用 //403
(二)脚色名目之演变 //404
(三)联套之方式 //407
五、南戏“三化”蜕变传奇之进一步探讨 //410
(一)“北曲化”之体制演进 //411
(二)“文士化”之体制演进 //414
(三)“昆曲化”之体制演进 //416
结语 //421

第十章 南戏北剧之交化以北剧为母体产生明清“南杂剧”与“短剧”考述

引言 //426
一、明杂剧体制规律提要 //429
(一)初期杂剧 //429
(二)中期杂剧 //432
(三)后期杂剧 //433
二、明初杂剧保留元代北剧余势 //445
三、明中期杂剧之“南曲化”与“文士化”//449
四、明后期杂剧“昆腔化”蜕变为“南杂剧”与“短剧”//452 五、清代杂剧趋于“辞赋化”//456
结语:元明杂剧之比较 //461
(一)剧作家 //461
(二)内容思想 //462
(三)体制 //463
(四)音律 //464


(五)关目排场 //465
(六)文学造诣 //466




中 册


第十一章 “腔调”考述

引言 //468
一、“腔调”之命义 //470
(一)一般辞典之解释 //470
(二)三种专业辞书之解释 //471
(三)余从和著者之看法 //473
(四)从文献印证“腔调”之命义 //475
(五)腔调命名之方式 //479
二、从自然语言旋律到人工语言旋律 //480
(一)齐梁前后的自然音律和人工音律 //480
(二)由唐诗看人工规律 //484
三、构成与影响“腔调”之要素 //487 小引 //487
(一)字音之内在要素 //488
(二)声调之组合 //490
(三)韵协之布置 //493
(四)语言长度与音节形式 //495
(五)词句结构与意象情趣之感染 //501 小结 //506
四、戏曲腔调之载体 //511 小引 //511
(一)号子 //512
(二)山歌 //513
(三)小调 //515


(四)曲牌与套数 //520 小结 //521
五、歌者如何运转“载体”产生“唱腔”//521
(一)腔调与唱腔之关系 //522
(二)歌唱者如何运转腔调 //522
(三)歌唱者对歌词意象情趣之感染力 //527
六、促使“腔调”变化之缘故 //529
(一)余从之观点与补证 //530
(二)腔调因演唱方式而变化成长 //532
(三)腔调由乡村进入城市而发生变化 //534
(四)腔调因艺术家唱腔改良而变化提升 //534
(五)腔调由曲牌逐渐发展蜕化而形成者 //536
七、腔调流播所产生之现象 //536
结语 //542
后记 //544

第十二章 明清重要“腔系”(声腔)考述

引言 //548
一、“温州腔”考述 //548 小引 //548
(一)见诸文献之温州腔 //549
(二)温州腔之载体 //550
(三)《张协状元》中之管弦音乐 //551
(四)永嘉所保留之“温州腔”血缘遗绪 //552 小结 //554
二、“海盐腔”考述 //554 小引 //554
(一)宋元之海盐腔 //555
(二)明嘉靖以前海盐腔之盛行与流播 //557
(三)明万历以后海盐腔之衰落及其蛛丝马迹 //565 小结 //570
三、“余姚腔”考述 //570


小引 //570
(一)余姚腔之迹象 //571
(二)余姚腔演唱特色 //573
(三)戴不凡之“余姚腔”说 //574
(四)对戴氏之说之商榷 //578 小结 //579
四、“弋阳腔”及其流派考述 //581 小引 //581
(一)弋阳腔之特色 //582
(二)明万历以后文献所见之弋阳腔与乾隆间之高腔 //591
(三)弋阳腔之流派 //596 小结 //604
五、“四平腔”名义考述 //606 小引 //606
(一)弋阳腔与四平腔 //607
(二)四平腔源出四平山说 //611
(三)不以府县为名之腔调 //613
(四)与“四平腔”名称类似之腔调 //615
(五)“八平”“四平”之说解 //616小结 //618
六、从“昆山腔”到“昆剧”考述 //619 小引 //619
(一)昆山腔之产生 //620
(二)水磨调之先声 //627
(三)魏良辅与水磨调之创发 //634
(四)梁辰鱼与传奇之建立 //653 小结 //660
七、“梆子腔”考述 //662 小引 //662
(一)“梆子腔”“秦腔”之名义与关系 //663
(二)梆子腔之源头西秦腔及其流播 //667
(三)“乱弹”之名义有四变 //672
(四)秦腔之载体“西调”及其曲牌体与板腔体 //677


(五)台湾乱弹戏中之“梆子腔”实为秦吹腔板式化前之原型 //686 小结 //687
八、“皮黄腔”考述 //689 小引 //689
(一)西皮腔之来源、形成与名义及流播(梆子腔、楚调、襄阳调、西皮)//689
(二)二黄腔来源及其流播 //695
(三)西皮二黄之合流 //699
(四)徽班晋京产生皮黄新秀京剧 //703
(五)皮黄腔之流播 //708 小结 //711
〔附论〕弦索腔系概说 //713
结语 //715

第十三章 近现代地方腔调大戏剧种形成与发展径路考述

引言 //724
一、近现代地方腔调大戏剧种形成之径路 //724
(一)由小戏发展而形成 //724
(二)由大型说唱一变而形成 //731
(三)以偶戏为基础而形成 //734
二、近现代地方腔调大戏剧种发展之径路 //735 小引 //735
(一)汲取其他腔调而壮大者 //736
(二)与其他剧种同台并演而壮大者 //737
(三)以传统古剧为基础而蜕变更新者 //739
(四)随剧种声腔之流布而产生新剧种者 //742
结语 //743

第十四章 近现代戏曲剧种“词曲系曲牌体”与“诗赞系板腔体”雅俗推移之考述

引言 //746
一、明嘉靖至清康熙之戏曲雅俗推移 //750
(一)戏曲雅俗推移已见嘉靖间人著述 //750


(二)明万历至清康熙间之“宫戏”与“外戏”//754
(三)清康熙间“宫戏”昆弋之争衡 //757
二、清乾隆间之戏曲雅俗推移 //763 小引 //763
(一)昆京之雅俗推移 //764
(二)昆梆(陕西梆子)之雅俗推移 //768
(三)京梆(四川梆子)之雅俗推移 //774
(四)昆乱之雅俗推移 //781
三、乾隆末至道光间之戏曲雅俗推移 //788
(一)乾隆末昆徽之雅俗推移 //788
(二)嘉庆间昆徽继续雅俗推移 //797
(三)道光间昆徽推移结果促成皮黄戏成立 //804
四、清咸丰同治至清末光绪宣统间之京剧、昆剧与乱弹戏 //811
(一)京剧独霸剧坛 //811
(二)昆剧残喘之情况 //813
(三)乱弹之情况 //820
结语 //823
校后记 //824




下 册


第十五章 “脚色”考述

引言:考述“脚色”名义之切入点 //826
一、释“脚色”//827
二、各门脚色命名之由及其渊源 //829
(一)生 //830
(二)旦 //832
(三)净 //836
(四)末 //841


(五)丑 //841
(六)杂(众)//844
(七)俗称 //844
三、脚色之分化及其与剧艺之结合 //847
(一)生行 //847
(二)旦行 //851
(三)净行 //856
(四)末行 //858
(五)丑行 //862
(六)杂、众 //865
四、脚色衍变中可注意之十点现象 //866
五、余论──脚色之运用 //868
〔附论〕前贤“脚色论”述评 //871
小引 //871
一、脚色命名之由来 //871
(一)以禽兽名释脚色 //871
(二)脚色名义颠倒而无实 //873
(三)脚色之名本市语 //873
(四)脚色名义直从其音义求之 //874
(五)从古籍探寻脚色名义之由 //876
二、脚色之源流 //878
三、脚色之扮相与技艺 //886
余言 //888

第十六章 清代京剧“流派艺术”建构过程考述

引言 //892
一、“流派”之名义与构成之要件 //903
(一)诸家对“流派”名义与构成要件之看法 //903
(二)《中国京剧史》对“流派”名义与构成条件之看法 //905
二、京剧流派艺术建构之共同背景因素 //908
(一)戏曲写意程式性和演员脚色化之表演方式 //908
(二)诗赞系板腔体之艺术特质 //909


(三)京剧进入成熟鼎盛期才是流派建立和完成之时机 //912
三、京剧流派艺术建构之基础为唱腔 //914
(一)“腔调”之要义 //914
(二)“腔调”之流播质变与歌者“唱腔”之提升“腔调”//916
(三)西皮、二黄腔艺术之提升 //917
四、京剧“流派艺术”完成独特风格与群体风格之历程 //920
(一)经名师指点,转益多师,成就所长 //920
(二)班社中挂头牌,名角配搭同演,组织创作团体,开创专属剧目 //922
(三)透过脚色创造独特鲜明之剧中人物 //925
(四)“流派艺术”由独特风格到群体风格 //928
结语 //930

第十七章 昆剧、京剧“折子戏”之背景、成立与盛况考述

引言 //934
(一)“折子戏”之名始于 1949 年 //934
(二)陆萼庭对“折子戏”之重要观点 //936
(三)学者和著者对陆氏观点之商榷 //937
一、折子戏名义考释 //940
(一)三种最新辞书之折子戏定义 //940
(二)与“折子戏”相对应之名词 //941
(三)“折子”之根源 //942
(四)“摺子”与“掌记”之关系 //944
二、折子戏产生之背景 //946
(一)以乐侑酒之礼俗 //946
(二)家乐之传统与明清家乐之兴盛 //952
(三)南戏传奇之冗长及其文词之雅化 //958
三、折子戏之先驱与成形 //962
(一)先秦至唐代之“戏曲小戏”与宋金杂剧院本 //962
(二)北杂剧四折,每折作独立性演出 //965
(三)明清民间小戏与南杂剧之一折短剧 //966
(四)明正德至嘉靖间北剧南戏选本之摘套与散齣 //969
(五)《迎神赛社礼节传簿》中之零折散齣 //971


四、折子戏之兴盛情况 //974
(一)明清选辑之“自名”方式与“折子戏”之构成 //974
(二)由士大夫观剧记载看明代万历以后折子戏之盛行 //979
(三)其他资料所反映之晚明折子戏 //984
(四)清代以后折子戏昌盛之概况 //987
结语 //991

第十八章 晚清以后戏曲剧种之走向简述

引言 //996
一、晚清之戏曲改良与五四之戏曲论争 //996
(一)晚清之戏曲改良 //996
(二)“五四”之戏曲论争 //998
二、1949 年以来大陆之戏曲走向 //99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间之戏曲政策 //999
(二)戏曲政策所产生之影响 //1000
(三)戏改对订制剧种所造成之影响 //1005
(四)1993 年“天下第一团南方片”所见之戏曲剧种现象 //1007
三、1959年以来台湾地区之京剧走向 //1011 小引 //1011
(一)奠基期(20 世纪 50 年代)//1012
(二)发展全盛期(20 世纪六七十年代)//1013
(三)创新转型期(20 世纪 80 年代)//1014
(四)“大陆热”与“本土化”交互影响(20 世纪90年代)//1016
四、台湾地区当前之所谓“跨界戏曲”与“跨文化戏曲”//1018
(一)现代戏曲“跨界”之现象 //1019
(二)“跨文化剧场(戏剧)”//1021
(三)“跨文化戏曲”//1025

第十九章 历代偶戏考述

引言 //1034
一、傀儡与傀儡戏之起源 //1035


(一)傀儡之起源:先秦丧葬俑、大桃人与方相氏 //1035
(二)傀儡戏起源三说 //1038 小结 //1042
二、唐代以前之傀儡百戏:水饰(水傀儡)//1042
(一)两汉傀儡用于嘉会与丧葬 //1042
(二)北齐之所谓“郭公”//1044
(三)北齐南梁之傀儡制作与演出 //1045
(四)隋炀帝之“水饰”//1045
三、唐代之傀儡戏:悬丝傀儡与盘铃傀儡 //1047
(一)唐代傀儡戏融入生活 //1048
(二)唐诗中之傀儡戏 //1050
(三)林滋《木人赋》//1051
(四)唐代傀儡之工巧 //1053 小结 //1054
四、两宋之偶戏:傀儡戏五种、影戏三种 //1054
(一)《东京梦华录》等五书中之宋人偶戏 //1055
(二)宋人诗中之傀儡戏 //1059
(三)志书丛谈中之傀儡戏 //1061
(四)笔记丛谈中之皮影戏 //1063
(五)宋人傀儡戏之乐器 //1064
五、影戏之渊源 //1065
(一)影戏源于汉武帝王夫人(亦作李夫人)说 //1065
(二)影戏源于“灯影”说 //1067
(三)影戏源于唐代俗讲说 //1068
(四)影戏源于中国说 //1068 小结 //1070
六、元明清之傀儡戏 //1071
(一)元代之傀儡戏 //1071
(二)明代之傀儡戏 //1073
(三)清代之傀儡戏 //1077
七、元明清之影戏 //1081
(一)元代之影戏 //1081
(二)明代之影戏 //1082


(三)清代之影戏 //1084
八、布袋戏之来源 //1095
结语 //1097

第二十章 台湾戏曲剧种与偶戏考述

引言 //1102
一、清代与日本侵占时期台湾之戏曲剧种 //1103
二、台湾之重要戏曲剧种考述 //1110
(一)梨园戏(南管戏)//1111
(二)乱弹戏(北管戏)//1114
(三)歌仔戏 //1117
(四)采茶戏 //1119
(五)豫剧 //1122
(六)昆剧 //1127
(七)车鼓戏 //1131
(八)竹马戏 //1134
三、其他戏曲剧种简述 //1137
(一)高甲戏 //1137
(二)四平戏 //1137
(三)福州戏 //1140
(四)潮州戏 //1140
(五)莆仙戏 //1141
(六)打城戏 //1141
四、台湾之偶戏 //1141
(一)傀儡戏 //1141
(二)布袋戏 //1144
(三)皮影戏 //1149
结论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