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22-10

最新印次日期:2023-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以下为《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商务印书馆
  • 9787100209458
  • 1-2
  • 553833
  • 16开
  • 2022-10
  • 历史学
  •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1982)、研究生(1984),曾任扬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84—1992)、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92—2006),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2013)、《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2022)、《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何为中国:疆域、族群、文化与历史》(2014)、《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2017)等。 曾任日本京都大学(1998)、东京大学(2015),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10—2013)、芝加哥大学(2014,2015,2016)、哈佛燕京学社(2009,2014),法国巴黎高等师范(2015),比利时鲁汶大学(2000)以及中国台湾大学(2003—2004)等校的客座教授。 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 Princeton Global Scholar(美国,2009)、第26届“アジア·太平洋”大奖(日本,2014)、第三届 Paju Book Award(韩国,2014)、第8届“香港书奖”(中国香港,2015)、第三届“思勉原创奖”(2015)、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7)等。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
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本书的重点,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进一步通过中国、东部亚洲海域、整个亚洲,理解历史的交错、联系和融汇。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开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讨论”结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最后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门针对研究生的历史课,而且是有关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
目录
开场白:“亚洲史研究的方法”课程要旨
第一单元:亚洲史/东亚史研究的可能性
【问题:亚洲作为一个历史世界,可能吗?】
第一讲 从“元寇/蒙古袭来”事件说起
第二讲 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讲 亚洲/东部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讨论:文献、历史和语言】
【建议阅读论著】

第二单元: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学术史?亚洲研究与日本东洋学的兴起】
第一讲 从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到亚洲史研究
第二讲 个案:近代东西学术中之南中国海及东南亚研究
【讨论:通向亚洲史或东亚史的途径】
【建议阅读论著】

第三单元:环东海南海作为一个历史世界:十五世纪以后的东部亚洲海域史
【问题:为什么十五世纪之后,要谈论“东部亚洲海域”?】
第一讲 蒙古时代以后:东部亚洲海域史的一个关键时代(1368—1420)
第二讲 十五至十九世纪的环东海南海海域
【讨论:有关“东部亚洲海域”,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建议阅读论著】

第四单元:域外有关近世东部亚洲的历史文献举例
【问题:就算你研究中国史,是否中国史料就已足够?】
第一讲 揽镜自鉴:为什么要关注这些域外史料?
第二讲 有关东部亚洲与中国的日本文献举例
第三讲 有关东亚与中国的朝鲜史料举例
第四讲 有关朝鲜日本之间交往的通信使汉文文献
第五讲 有关琉球的汉文文献
第六讲 有关越南与中国的汉文文献举例
【讨论:从各种汉文文献中看东亚的历史】

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