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385918
- 1版
- 542485
- 16开
- 2024-02
- 材料类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本书共 12 章,第 1 章简要介绍阻燃科学的价值、 意义、 发展历史和国内阻燃剂发展情况; 第 2
章主要介绍了传统阻燃机理以及最新研究的新型阻燃机理;第 3~6 章依据作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多年
来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各种阻燃剂(卤系、磷氮系、金属化合物、碳系和硅系等)的
基本性质、合成制备方法、表征及主要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 7~10 章阐述了各类阻燃材料
(聚烯烃、工程塑料、热固性树脂等),介绍了上述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制备方法; 第 11 章全面
介绍了阻燃性能测试仪器与方法;第 12 章介绍了阻燃材料与环境安全。
本书可供从事阻燃剂和阻燃材料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对从事阻燃材料的阻燃机制研究、阻
燃剂研发生产等技术人员有指导作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和专业参考书。
章主要介绍了传统阻燃机理以及最新研究的新型阻燃机理;第 3~6 章依据作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多年
来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各种阻燃剂(卤系、磷氮系、金属化合物、碳系和硅系等)的
基本性质、合成制备方法、表征及主要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 7~10 章阐述了各类阻燃材料
(聚烯烃、工程塑料、热固性树脂等),介绍了上述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制备方法; 第 11 章全面
介绍了阻燃性能测试仪器与方法;第 12 章介绍了阻燃材料与环境安全。
本书可供从事阻燃剂和阻燃材料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对从事阻燃材料的阻燃机制研究、阻
燃剂研发生产等技术人员有指导作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和专业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火灾的危害
1.2 现代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1.3 材料阻燃的必要性
1.4 阻燃材料的发展历史
1.5 中国阻燃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5.1 溴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发展
1.5.2 磷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3 氮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4 镁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5 锑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阻燃机理
2.1 气相阻燃机理
2.1.1 猝灭效应
2.1.2 稀释效应
2.1.3 带走热量
2.1.4 隔绝氧气
2.1.5 吹熄效应
2.2 凝聚相阻燃机理
2.2.1 成炭阻隔和边缘阻隔效应
2.2.2 基材炭化减少燃料
2.2.3 边缘阻隔效应
2.3 协同阻燃机理
2.3.1 阻燃元素协同效应
2.3.2 阻燃基团协同效应
2.3.3 组分协同效应
2.3.4 金属协同效应
2.4 阻燃效应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卤系阻燃剂
3.1卤系阻燃剂概述
3.1.1 卤系阻燃剂简介
3.1.2 卤系阻燃剂的市场现状
3.1.3 现有卤系阻燃剂品种
3.1.4 溴系阻燃剂
3.2 十溴二苯乙烷
3.2.1 概述
3.2.2 十溴二苯乙烷的合成方法
3.2.3 十溴二苯乙烷的表征
3.2.4 十溴二苯乙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3.3 十溴二苯醚
3.3.1 概述
3.3.2 十溴二苯醚的合成方法
3.3.3 十溴二苯醚的表征
3.3.4 十溴二苯醚的主要应用领域
3.4 四溴双酚A
3.4.1 概述
3.4.2 四溴双酚A的合成方法
3.4.3 四溴双酚A的表征
3.4.4 四溴双酚A的主要应用领域
3.5 溴化聚苯乙烯
3.5.1 概述
3.5.2 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方法
3.5.3 溴化聚苯乙烯的表征
3.5.4 溴化聚苯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
3.6 三溴苯酚及其衍生物
3.6.1 概述
3.6.2 三溴苯酚的合成方法
3.6.3 三溴苯酚的表征
3.6.4 三溴苯酚衍生物
3.7 溴代三嗪
3.7.1 概述
3.7.2 溴代三嗪的合成方法
3.7.3 溴代三嗪的表征
3.7.4 溴代三嗪的主要应用领域
3.8 溴化环氧树脂
3.8.1 概述
3.8.2 溴化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
3.8.3 溴化环氧树脂的表征
3.8.4 溴化环氧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3.9 六溴环十二烷
3.9.1 概述
3.9.2 六溴环十二烷的合成方法
3.9.3 六溴环十二烷的表征
3.9.4 六溴环十二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3.10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
3.10.1 概述
3.10.2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的合成方法
3.10.3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的表征
3.10.4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的主要应用领域
3.11 溴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3.11.1 概述
3.11.2 溴化溴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3.11.3 溴化溴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3.11.4 溴化SBS的主要应用领域
3.12 四溴双酚A聚碳酸酯齐聚物
3.12.1 概述
3.12.2 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的主要制备方法
3.12.3 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的表征
3.12.4 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3.13 二溴新戊二醇
3.13.1 概述
3.13.2 二溴新戊二醇的合成方法
3.13.3 二溴新戊二醇的主要应用领域
3.14 四溴苯酐和四溴苯酐二醇
3.14.1 概述
3.14.2 四溴苯酐和四溴苯酐二醇的合成方法
3.14.3 四溴苯酐二醇的表征
3.14.4 四溴苯酐和四溴苯酐二醇的主要应用领域
3.15 三聚氰胺氢溴酸盐
3.15.1 概述
3.15.2 三聚氰胺氢溴酸盐的合成工艺
3.15.3 三聚氰胺氢溴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
3.16 全氟丁基磺酸钾
3.16.1 概述
3.16.2 全氟丁基磺酸钾的合成方法
3.16.3 全氟丁磺酸钾的主要应用领域
3.17 得克隆阻燃剂
3.17.1 概述
3.17.2 得克隆的合成方法
3.17.3 得克隆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4章 磷氮类阻燃剂
4.1 磷氮系阻燃剂分类与概述
4.1.1 磷系阻燃剂的种类与特点
4.1.2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原理
4.1.3 红磷类阻燃剂
4.1.4 铵盐类化合物
4.1.5 磷酸酯化合物
4.1.6 磷杂菲化合物
4.1.7 聚磷腈化合物
4.1.8 次磷酸及其盐类化合物
4.1.9 三嗪或哌嗪成炭剂
4.2 红磷
4.2.1 概述
4.2.2 红磷的制备方法
4.2.3 红磷的主要应用领域
4.3 聚磷酸铵
4.3.1 概述
4.3.2 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
4.3.3 聚磷酸铵的表征
4.3.4 聚磷酸铵的改性研究
4.3.5 聚磷酸铵的主要应用领域
4.4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
4.4.1 概述
4.4.2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合成
4.4.3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表征
4.4.4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
4.5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
4.5.1 概述
4.5.2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合成方法
4.5.3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表征
4.5.4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阻燃机理
4.5.5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
4.6 焦磷酸哌嗪
4.6.1 概述
4.6.2 焦磷酸哌嗪的合成方法
4.6.3 焦磷酸哌嗪的主要应用领域
4.7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
4.7.1 概述
4.7.2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4.7.3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的表征
4.7.4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8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
4.8.1 概述
4.8.2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4.8.3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的表征
4.8.4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9 三(2-氯乙基)磷酸酯
4.9.1 概述
4.9.2 三(2-氯乙基)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4.9.3 三(2-氯乙基)磷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10 磷酸三(1-氯-2-丙基)酯
4.10.1 概述
4.10.2 磷酸三(1-氯-2-丙基)酯的合成
4.10.3 磷酸三(1-氯-2-丙基)酯的表征
4.10.4 磷酸三(1-氯-2-丙基)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11 磷酸三苯酯
4.11.1 概述
4.11.2 磷酸三苯酯的应用
4.12 双环笼状磷酸酯及其衍生物
4.12.1 双环笼状磷酸酯简介
4.12.2 双环笼状磷酸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12.3 双环笼状磷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4.13 磷杂菲化合物DOPO
4.13.1 概述
4.13.2 磷杂菲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3.3 磷杂菲化合物DOPO的表征
4.13.4 磷杂菲化合物DOPO的主要应用领域
4.14 典型的磷杂菲化合物DOPO衍生物
4.14.1 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酰杂菲-10-氧化物ODOPB
4.14.2 磷杂菲三嗪化合物TAD
4.14.3 磷杂菲化合物与羰基的加成产物
4.14.4 DOPO与双键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
4.14.5 DOPO与含碳氮三键的氰酸酯的加成产物
4.14.6 DOPO与异氰酸的加成产物
4.14.7 DOPO-Ph化合物的合成
4.14.8 DOPO的其他衍生物
4.15 磷腈化合物
4.15.1 概述
4.15.4 磷腈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5.5 磷腈化合物的表征
4.15.6 磷腈化合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4.16 烷基次膦酸盐
4.16.1 概述
4.16.2 烷基次膦酸盐的制备
4.16.3 二乙基次膦酸铝的表征
4.16.4 烷基次膦酸盐的应用技术
4.17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
4.17.1 概述
4.17.2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的制备
4.17.3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的主要应用领域
4.18 无机次磷酸盐
4.18.1 概述
4.18.2 无机次磷酸盐的制备
4.18.3 次磷酸铝的表征
4.18.4 无机次磷酸盐的应用技术
4.19 成炭剂
4.19.1 概述
4.19.2 成炭剂的分类
4.19.3 成炭剂的合成及表征
4.19.4 成炭剂的主要应用领域
4.20 化学膨胀型阻燃剂
4.20.1 膨胀型阻燃剂简介
4.20.2 化学膨胀型阻燃剂的组成
4.20.3 化学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4.20.4 典型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聚磷酸铵/三嗪成炭剂体系
4.20.5 典型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体系
4.20.6 其他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
4.20.7 膨胀阻燃体系阻燃聚合物的研究
4.20.8 膨胀型阻燃剂的新技术
4.20.9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金属化合物阻燃剂
5.1 金属化合物简介
5.2 氧化锑和锑酸钠
5.2.1 概述
5.2.2 氧化锑和锑酸的制备方法
5.2.3 锑化合物的阻燃机理
5.2.4 氧化锑和锑酸的主要应用领域
5.3 硼酸锌
5.3.1 概述
5.3.2 硼酸锌的制备方法
5.3.3 硼酸锌的表征
5.3.4 水合硼酸锌的阻燃机理
5.3.5 硼酸锌的主要应用领域
5.4 氢氧化镁
5.4.1 金属氢氧化物简介
5.4.2 金属氢氧化物的阻燃机理
5.4.3 氢氧化镁简介
5.4.6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5.4.7 氢氧化镁的表征
5.4.8 氢氧化镁的主要应用领域
5.5 氢氧化铝
5.5.1 概述
5.5.2 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5.5.3 氢氧化铝的表征
5.5.4 氢氧化铝的主要应用领域
5.6 氧化钼和钼酸铵
5.6.1 概述
5.6.2 氧化钼和钼酸铵的合成方法
5.6.3 氧化钼和钼酸铵的主要应用领域
5.7 水滑石
5.7.1 概述
5.7.2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5.7.3 水滑石的主要应用领域
5.8 水镁石
5.8.1 概述
5.8.2 水镁石的表面处理方法
5.8.3 水镁石的表征
5.8.4 水镁石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6章 碳系和硅系阻燃剂
6.1 可膨胀石墨
6.1.1 概述
6.1.2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
6.1.3 可膨胀石墨的主要应用领域
6.2 季戊四醇
6.2.1 概述
6.2.2 季戊四醇的制备方法
6.2.3 季戊四醇的主要应用领域
6.3 联枯
6.3.1 概述
6.3.2 联枯衍生物
6.3.3 联枯的应用
6.4 蒙脱土
6.4.1 概述
6.4.2 蒙脱土的改性制备
6.4.3 蒙脱土的应用领域
6.5 倍半硅氧烷化合物
6.5.1 概述
6.5.2 硅倍半氧烷的合成方法
6.5.3 八苯基硅倍半氧烷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5.4 倍半硅氧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6.5.5 倍半硅氧烷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阻燃聚烯烃
7.1聚乙烯和聚丙烯
7.1.1 聚乙烯和聚丙烯阻燃的必要性
7.1.2 阻燃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应用领域
7.1.3 聚乙烯、聚丙烯阻燃机理概述
7.1.4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乙烯和聚丙烯
7.1.5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乙烯和聚丙烯
7.2聚苯乙烯
7.2.1聚苯乙烯阻燃的必要性
7.2.2阻燃聚苯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
7.2.3溴系阻燃剂阻燃聚苯乙烯
7.2.4膨胀石墨阻燃发泡聚苯乙烯
7.2.5阻燃真金板
7.3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7.3.1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阻燃的必要性
7.3.2 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7.3.3 溴系阻燃剂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7.3.4 无卤阻燃剂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7.4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7.4.1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阻燃的必要性
7.4.2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7.4.3 溴系阻燃剂阻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7.4.4 无卤阻燃剂阻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参考文献
第8章 阻燃工程塑料
8.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阻燃的必要性
8.1.2 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8.1.3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1.4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8.2.1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阻燃的必要性
8.2.2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8.2.3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8.3 聚酰胺
8.3.1 聚酰胺阻燃的必要性
8.3.2 阻燃聚酰胺的主要应用领域
8.3.3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酰胺
8.3.4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酰胺
8.4 聚碳酸酯
8.4.1 聚碳酸酯阻燃的必要性
8.4.2 阻燃聚碳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8.4.3 卤系阻燃剂阻燃聚碳酸酯
8.4.4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碳酸酯
参考文献
第9章 阻燃热固性树脂
9.1环氧树脂
9.1.1环氧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1.2环氧树脂的阻燃方法
9.1.3卤系阻燃剂阻燃环氧树脂
9.1.4磷杂菲化合物阻燃环氧树脂
9.1.5磷腈阻燃环氧树脂
9.1.6磷/硅系阻燃环氧树脂
9.1.7磷/硼阻燃环氧树脂
9.1.8结语
9.2硬质聚氨酯泡沫
9.2.1聚氨酯阻燃的必要性
9.2.2阻燃聚氨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9.2.3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机理
9.2.4聚氨酯的阻燃方法
9.2.5硬质聚氨酯泡沫的阻燃剂体系
9.2.6二元阻燃体系
9.2.7三元阻燃体系
9.2.8 四元阻燃体系——含磷杂菲的四元体系的快速自熄阻燃行为
9.2.9软质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研究现状
9.3不饱和聚酯树脂
9.3.1概述
9.3.2不饱和聚酯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3.3溴系阻燃剂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
9.3.4无卤阻燃剂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
9.3.5 展望
9.4酚醛树脂
9.4.1酚醛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4.2阻燃酚醛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9.4.3酚醛树脂的阻燃方法
9.5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9.5.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5.2 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9.5.3 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其他阻燃材料
10.1 橡胶
10.1.1 橡胶阻燃的必要性
10.1.2 阻燃橡胶的主要应用领域
10.1.3 卤系阻燃剂阻燃橡胶的方法
10.1.4 无卤阻燃剂阻燃橡胶的方法
10.2 涂料
10.2.1 涂料阻燃的必要性
10.2.2 阻燃涂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10.2.3 非膨胀型阻燃涂料
10.2.4 膨胀型阻燃涂料
10.3 木材
10.3.1 木材阻燃的必要性
10.3.2 阻燃木材的主要应用领域
10.3.3 木材的阻燃机理
10.3.4 木材的阻燃方法
10.3.5 阻燃木材的制备与应用
10.4 纸张
10.4.1 纸张阻燃的必要性
10.4.4 纸张的阻燃体系
10.4.2 纸张的阻燃机理
10.4.3 纸张的阻燃方法
参考文献
第11章 阻燃性能测试仪器与方法
11.1氧指数测定仪
11.1.1氧指数测定仪介绍
11.1.2氧指数测定法测试原理
11.1.3氧指数测定仪测试方法
11.1.4氧指数测定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1.5氧指数测定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2燃烧试验箱
11.2.1燃烧试验箱介绍
11.2.2燃烧试验箱测试原理
11.2.3燃烧试验箱测试方法
11.2.4燃烧试验箱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2.5燃烧试验箱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3锥形量热仪
11.3.1锥形量热仪介绍
11.3.2锥形量热仪测试原理
11.3.3锥形量热仪测试方法
11.3.4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
11.3.5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4微型量热仪
11.4.1微型量热仪介绍
11.4.2微型量热仪测试原理
11.4.3微型量热仪测试方法
11.4.4微型量热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
11.4.5微型量热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5烟密度试验箱
11.5.1烟密度试验箱简介
11.5.2烟密度试验箱测试原理
11.5.3烟密度试验箱测试方法
11.5.4烟密度试验箱测试结果依据标准
11.5.5烟密度试验箱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6灼热丝试验机
11.6.1灼热丝试验机介绍
11.6.2灼热丝试验机测试原理
11.6.3灼热丝试验机测试方法
11.6.4灼热丝试验机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6.5灼热丝试验机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7漏电起痕试验仪
11.7.1漏电起痕试验仪介绍
11.7.2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原理
11.7.3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方法
11.7.4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7.5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阻燃材料与环境安全
12.1 阻燃材料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12.2阻燃材料环境安全性国际公约和法规
12.3 现存具有环境危害的阻燃剂
12.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和含氯磷酸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3.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土壤中动物和植物的影响
12.3.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鸟类的影响
12.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12.3.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的生物放大作用
12.3.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人类的危害
12.3.7 得克隆生物危害的相关研究结果
12.4 替代技术
12.4.1十溴二苯醚的工业替代技术
12.4.2 六溴环十二烷的工业替代技术
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火灾的危害
1.2 现代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1.3 材料阻燃的必要性
1.4 阻燃材料的发展历史
1.5 中国阻燃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5.1 溴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发展
1.5.2 磷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3 氮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4 镁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5 锑系阻燃剂的产业现状与展望
1.5.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阻燃机理
2.1 气相阻燃机理
2.1.1 猝灭效应
2.1.2 稀释效应
2.1.3 带走热量
2.1.4 隔绝氧气
2.1.5 吹熄效应
2.2 凝聚相阻燃机理
2.2.1 成炭阻隔和边缘阻隔效应
2.2.2 基材炭化减少燃料
2.2.3 边缘阻隔效应
2.3 协同阻燃机理
2.3.1 阻燃元素协同效应
2.3.2 阻燃基团协同效应
2.3.3 组分协同效应
2.3.4 金属协同效应
2.4 阻燃效应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卤系阻燃剂
3.1卤系阻燃剂概述
3.1.1 卤系阻燃剂简介
3.1.2 卤系阻燃剂的市场现状
3.1.3 现有卤系阻燃剂品种
3.1.4 溴系阻燃剂
3.2 十溴二苯乙烷
3.2.1 概述
3.2.2 十溴二苯乙烷的合成方法
3.2.3 十溴二苯乙烷的表征
3.2.4 十溴二苯乙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3.3 十溴二苯醚
3.3.1 概述
3.3.2 十溴二苯醚的合成方法
3.3.3 十溴二苯醚的表征
3.3.4 十溴二苯醚的主要应用领域
3.4 四溴双酚A
3.4.1 概述
3.4.2 四溴双酚A的合成方法
3.4.3 四溴双酚A的表征
3.4.4 四溴双酚A的主要应用领域
3.5 溴化聚苯乙烯
3.5.1 概述
3.5.2 溴化聚苯乙烯的合成方法
3.5.3 溴化聚苯乙烯的表征
3.5.4 溴化聚苯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
3.6 三溴苯酚及其衍生物
3.6.1 概述
3.6.2 三溴苯酚的合成方法
3.6.3 三溴苯酚的表征
3.6.4 三溴苯酚衍生物
3.7 溴代三嗪
3.7.1 概述
3.7.2 溴代三嗪的合成方法
3.7.3 溴代三嗪的表征
3.7.4 溴代三嗪的主要应用领域
3.8 溴化环氧树脂
3.8.1 概述
3.8.2 溴化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
3.8.3 溴化环氧树脂的表征
3.8.4 溴化环氧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3.9 六溴环十二烷
3.9.1 概述
3.9.2 六溴环十二烷的合成方法
3.9.3 六溴环十二烷的表征
3.9.4 六溴环十二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3.10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
3.10.1 概述
3.10.2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的合成方法
3.10.3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的表征
3.10.4 八溴醚和甲基八溴醚的主要应用领域
3.11 溴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3.11.1 概述
3.11.2 溴化溴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3.11.3 溴化溴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3.11.4 溴化SBS的主要应用领域
3.12 四溴双酚A聚碳酸酯齐聚物
3.12.1 概述
3.12.2 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的主要制备方法
3.12.3 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的表征
3.12.4 四溴双酚A碳酸酯齐聚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3.13 二溴新戊二醇
3.13.1 概述
3.13.2 二溴新戊二醇的合成方法
3.13.3 二溴新戊二醇的主要应用领域
3.14 四溴苯酐和四溴苯酐二醇
3.14.1 概述
3.14.2 四溴苯酐和四溴苯酐二醇的合成方法
3.14.3 四溴苯酐二醇的表征
3.14.4 四溴苯酐和四溴苯酐二醇的主要应用领域
3.15 三聚氰胺氢溴酸盐
3.15.1 概述
3.15.2 三聚氰胺氢溴酸盐的合成工艺
3.15.3 三聚氰胺氢溴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
3.16 全氟丁基磺酸钾
3.16.1 概述
3.16.2 全氟丁基磺酸钾的合成方法
3.16.3 全氟丁磺酸钾的主要应用领域
3.17 得克隆阻燃剂
3.17.1 概述
3.17.2 得克隆的合成方法
3.17.3 得克隆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4章 磷氮类阻燃剂
4.1 磷氮系阻燃剂分类与概述
4.1.1 磷系阻燃剂的种类与特点
4.1.2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原理
4.1.3 红磷类阻燃剂
4.1.4 铵盐类化合物
4.1.5 磷酸酯化合物
4.1.6 磷杂菲化合物
4.1.7 聚磷腈化合物
4.1.8 次磷酸及其盐类化合物
4.1.9 三嗪或哌嗪成炭剂
4.2 红磷
4.2.1 概述
4.2.2 红磷的制备方法
4.2.3 红磷的主要应用领域
4.3 聚磷酸铵
4.3.1 概述
4.3.2 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
4.3.3 聚磷酸铵的表征
4.3.4 聚磷酸铵的改性研究
4.3.5 聚磷酸铵的主要应用领域
4.4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
4.4.1 概述
4.4.2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合成
4.4.3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表征
4.4.4 三聚氰胺磷酸盐和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
4.5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
4.5.1 概述
4.5.2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合成方法
4.5.3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表征
4.5.4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阻燃机理
4.5.5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
4.6 焦磷酸哌嗪
4.6.1 概述
4.6.2 焦磷酸哌嗪的合成方法
4.6.3 焦磷酸哌嗪的主要应用领域
4.7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
4.7.1 概述
4.7.2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4.7.3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的表征
4.7.4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8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
4.8.1 概述
4.8.2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4.8.3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的表征
4.8.4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9 三(2-氯乙基)磷酸酯
4.9.1 概述
4.9.2 三(2-氯乙基)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4.9.3 三(2-氯乙基)磷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10 磷酸三(1-氯-2-丙基)酯
4.10.1 概述
4.10.2 磷酸三(1-氯-2-丙基)酯的合成
4.10.3 磷酸三(1-氯-2-丙基)酯的表征
4.10.4 磷酸三(1-氯-2-丙基)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4.11 磷酸三苯酯
4.11.1 概述
4.11.2 磷酸三苯酯的应用
4.12 双环笼状磷酸酯及其衍生物
4.12.1 双环笼状磷酸酯简介
4.12.2 双环笼状磷酸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12.3 双环笼状磷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4.13 磷杂菲化合物DOPO
4.13.1 概述
4.13.2 磷杂菲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3.3 磷杂菲化合物DOPO的表征
4.13.4 磷杂菲化合物DOPO的主要应用领域
4.14 典型的磷杂菲化合物DOPO衍生物
4.14.1 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酰杂菲-10-氧化物ODOPB
4.14.2 磷杂菲三嗪化合物TAD
4.14.3 磷杂菲化合物与羰基的加成产物
4.14.4 DOPO与双键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
4.14.5 DOPO与含碳氮三键的氰酸酯的加成产物
4.14.6 DOPO与异氰酸的加成产物
4.14.7 DOPO-Ph化合物的合成
4.14.8 DOPO的其他衍生物
4.15 磷腈化合物
4.15.1 概述
4.15.4 磷腈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5.5 磷腈化合物的表征
4.15.6 磷腈化合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4.16 烷基次膦酸盐
4.16.1 概述
4.16.2 烷基次膦酸盐的制备
4.16.3 二乙基次膦酸铝的表征
4.16.4 烷基次膦酸盐的应用技术
4.17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
4.17.1 概述
4.17.2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的制备
4.17.3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的主要应用领域
4.18 无机次磷酸盐
4.18.1 概述
4.18.2 无机次磷酸盐的制备
4.18.3 次磷酸铝的表征
4.18.4 无机次磷酸盐的应用技术
4.19 成炭剂
4.19.1 概述
4.19.2 成炭剂的分类
4.19.3 成炭剂的合成及表征
4.19.4 成炭剂的主要应用领域
4.20 化学膨胀型阻燃剂
4.20.1 膨胀型阻燃剂简介
4.20.2 化学膨胀型阻燃剂的组成
4.20.3 化学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4.20.4 典型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聚磷酸铵/三嗪成炭剂体系
4.20.5 典型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体系
4.20.6 其他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
4.20.7 膨胀阻燃体系阻燃聚合物的研究
4.20.8 膨胀型阻燃剂的新技术
4.20.9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金属化合物阻燃剂
5.1 金属化合物简介
5.2 氧化锑和锑酸钠
5.2.1 概述
5.2.2 氧化锑和锑酸的制备方法
5.2.3 锑化合物的阻燃机理
5.2.4 氧化锑和锑酸的主要应用领域
5.3 硼酸锌
5.3.1 概述
5.3.2 硼酸锌的制备方法
5.3.3 硼酸锌的表征
5.3.4 水合硼酸锌的阻燃机理
5.3.5 硼酸锌的主要应用领域
5.4 氢氧化镁
5.4.1 金属氢氧化物简介
5.4.2 金属氢氧化物的阻燃机理
5.4.3 氢氧化镁简介
5.4.6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5.4.7 氢氧化镁的表征
5.4.8 氢氧化镁的主要应用领域
5.5 氢氧化铝
5.5.1 概述
5.5.2 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5.5.3 氢氧化铝的表征
5.5.4 氢氧化铝的主要应用领域
5.6 氧化钼和钼酸铵
5.6.1 概述
5.6.2 氧化钼和钼酸铵的合成方法
5.6.3 氧化钼和钼酸铵的主要应用领域
5.7 水滑石
5.7.1 概述
5.7.2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5.7.3 水滑石的主要应用领域
5.8 水镁石
5.8.1 概述
5.8.2 水镁石的表面处理方法
5.8.3 水镁石的表征
5.8.4 水镁石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6章 碳系和硅系阻燃剂
6.1 可膨胀石墨
6.1.1 概述
6.1.2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
6.1.3 可膨胀石墨的主要应用领域
6.2 季戊四醇
6.2.1 概述
6.2.2 季戊四醇的制备方法
6.2.3 季戊四醇的主要应用领域
6.3 联枯
6.3.1 概述
6.3.2 联枯衍生物
6.3.3 联枯的应用
6.4 蒙脱土
6.4.1 概述
6.4.2 蒙脱土的改性制备
6.4.3 蒙脱土的应用领域
6.5 倍半硅氧烷化合物
6.5.1 概述
6.5.2 硅倍半氧烷的合成方法
6.5.3 八苯基硅倍半氧烷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5.4 倍半硅氧烷的主要应用领域
6.5.5 倍半硅氧烷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阻燃聚烯烃
7.1聚乙烯和聚丙烯
7.1.1 聚乙烯和聚丙烯阻燃的必要性
7.1.2 阻燃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应用领域
7.1.3 聚乙烯、聚丙烯阻燃机理概述
7.1.4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乙烯和聚丙烯
7.1.5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乙烯和聚丙烯
7.2聚苯乙烯
7.2.1聚苯乙烯阻燃的必要性
7.2.2阻燃聚苯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
7.2.3溴系阻燃剂阻燃聚苯乙烯
7.2.4膨胀石墨阻燃发泡聚苯乙烯
7.2.5阻燃真金板
7.3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7.3.1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阻燃的必要性
7.3.2 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7.3.3 溴系阻燃剂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7.3.4 无卤阻燃剂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7.4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7.4.1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阻燃的必要性
7.4.2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7.4.3 溴系阻燃剂阻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7.4.4 无卤阻燃剂阻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参考文献
第8章 阻燃工程塑料
8.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1.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阻燃的必要性
8.1.2 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8.1.3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1.4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8.2.1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阻燃的必要性
8.2.2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8.2.3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8.3 聚酰胺
8.3.1 聚酰胺阻燃的必要性
8.3.2 阻燃聚酰胺的主要应用领域
8.3.3 溴系阻燃剂阻燃聚酰胺
8.3.4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酰胺
8.4 聚碳酸酯
8.4.1 聚碳酸酯阻燃的必要性
8.4.2 阻燃聚碳酸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8.4.3 卤系阻燃剂阻燃聚碳酸酯
8.4.4 无卤阻燃剂阻燃聚碳酸酯
参考文献
第9章 阻燃热固性树脂
9.1环氧树脂
9.1.1环氧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1.2环氧树脂的阻燃方法
9.1.3卤系阻燃剂阻燃环氧树脂
9.1.4磷杂菲化合物阻燃环氧树脂
9.1.5磷腈阻燃环氧树脂
9.1.6磷/硅系阻燃环氧树脂
9.1.7磷/硼阻燃环氧树脂
9.1.8结语
9.2硬质聚氨酯泡沫
9.2.1聚氨酯阻燃的必要性
9.2.2阻燃聚氨酯的主要应用领域
9.2.3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机理
9.2.4聚氨酯的阻燃方法
9.2.5硬质聚氨酯泡沫的阻燃剂体系
9.2.6二元阻燃体系
9.2.7三元阻燃体系
9.2.8 四元阻燃体系——含磷杂菲的四元体系的快速自熄阻燃行为
9.2.9软质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研究现状
9.3不饱和聚酯树脂
9.3.1概述
9.3.2不饱和聚酯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3.3溴系阻燃剂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
9.3.4无卤阻燃剂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
9.3.5 展望
9.4酚醛树脂
9.4.1酚醛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4.2阻燃酚醛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9.4.3酚醛树脂的阻燃方法
9.5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9.5.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阻燃的必要性
9.5.2 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9.5.3 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其他阻燃材料
10.1 橡胶
10.1.1 橡胶阻燃的必要性
10.1.2 阻燃橡胶的主要应用领域
10.1.3 卤系阻燃剂阻燃橡胶的方法
10.1.4 无卤阻燃剂阻燃橡胶的方法
10.2 涂料
10.2.1 涂料阻燃的必要性
10.2.2 阻燃涂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10.2.3 非膨胀型阻燃涂料
10.2.4 膨胀型阻燃涂料
10.3 木材
10.3.1 木材阻燃的必要性
10.3.2 阻燃木材的主要应用领域
10.3.3 木材的阻燃机理
10.3.4 木材的阻燃方法
10.3.5 阻燃木材的制备与应用
10.4 纸张
10.4.1 纸张阻燃的必要性
10.4.4 纸张的阻燃体系
10.4.2 纸张的阻燃机理
10.4.3 纸张的阻燃方法
参考文献
第11章 阻燃性能测试仪器与方法
11.1氧指数测定仪
11.1.1氧指数测定仪介绍
11.1.2氧指数测定法测试原理
11.1.3氧指数测定仪测试方法
11.1.4氧指数测定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1.5氧指数测定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2燃烧试验箱
11.2.1燃烧试验箱介绍
11.2.2燃烧试验箱测试原理
11.2.3燃烧试验箱测试方法
11.2.4燃烧试验箱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2.5燃烧试验箱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3锥形量热仪
11.3.1锥形量热仪介绍
11.3.2锥形量热仪测试原理
11.3.3锥形量热仪测试方法
11.3.4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
11.3.5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4微型量热仪
11.4.1微型量热仪介绍
11.4.2微型量热仪测试原理
11.4.3微型量热仪测试方法
11.4.4微型量热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
11.4.5微型量热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5烟密度试验箱
11.5.1烟密度试验箱简介
11.5.2烟密度试验箱测试原理
11.5.3烟密度试验箱测试方法
11.5.4烟密度试验箱测试结果依据标准
11.5.5烟密度试验箱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6灼热丝试验机
11.6.1灼热丝试验机介绍
11.6.2灼热丝试验机测试原理
11.6.3灼热丝试验机测试方法
11.6.4灼热丝试验机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6.5灼热丝试验机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11.7漏电起痕试验仪
11.7.1漏电起痕试验仪介绍
11.7.2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原理
11.7.3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方法
11.7.4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结果依据标准及结果判定方法
11.7.5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结果的分析举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阻燃材料与环境安全
12.1 阻燃材料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12.2阻燃材料环境安全性国际公约和法规
12.3 现存具有环境危害的阻燃剂
12.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和含氯磷酸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3.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土壤中动物和植物的影响
12.3.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鸟类的影响
12.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12.3.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的生物放大作用
12.3.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阻燃剂对人类的危害
12.3.7 得克隆生物危害的相关研究结果
12.4 替代技术
12.4.1十溴二苯醚的工业替代技术
12.4.2 六溴环十二烷的工业替代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