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治教育:法律知识及其德育价值
¥68.00定价
作者: 陈瑜
出版时间:2024-09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9787564243357
- 1版
- 533431
- 2024-09
- 公共课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书稿主要内容:书稿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法律本体认知,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学理论解释法律的历史发展、本质、特征、作用及运行模式。第二编为国家法治理论,主要讲述中国法治文明的道路历程、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第三编为个人法治素养,主要是基于生活实践阐述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的内涵和实践。
2.书稿主要价值:第一,“德法共育”的育人价值。书稿充分体现“德法结合”的理念和方法,以法律知识为视角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第二,跨学科学术价值。书稿追求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时反映新时代法治建设成果及法治教育理念,力求适用广泛。
3.读者对象:第一,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该书稿将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知识性、价值性,形成对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重要补充。第二,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书稿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知识的道德教育功能,扩展学科视野。
2.书稿主要价值:第一,“德法共育”的育人价值。书稿充分体现“德法结合”的理念和方法,以法律知识为视角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第二,跨学科学术价值。书稿追求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时反映新时代法治建设成果及法治教育理念,力求适用广泛。
3.读者对象:第一,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该书稿将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知识性、价值性,形成对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重要补充。第二,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书稿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知识的道德教育功能,扩展学科视野。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法律本体认识:本质、历史、作用及运行
第一章 法律的本质与特征/3
第一节 关于“法律是什么”的丰富学说/3
第二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学观/8
第三节 法律的特征/14
第二章 法律的起源与发展/18
第一节 法律起源的动力和形式/18
第二节 奴隶社会法律/20
第三节 封建社会法律/22
第四节 资本主义法律/25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律/27
第三章 法律的作用/30
第一节 法律作用的主要方式/30
第二节 科学认识法律作用的限度/33
第四章 法律的运行/36
第一节 法律的创制/36
第二节 法律执行/43
第三节 司法/49
第四节 法律遵守/52
第二编 法治国家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
第五章 中国法治文明的道路历程/61
第一节 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流变/61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法律变革与转型/7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历程与成就/80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90
第六章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103
第一节 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目标抓手与工作布局/103
第二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10
第三节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动态和谐/115
第四节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策略/124
第七章 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13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35
第二节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53
第三节 社会规范体系/169
第三编 个人法治素养:权利、义务与责任
第八章 法律权利及其道德情感/185
第一节 法律权利的基本理论/185
第二节 政治权利及其行使/195
第三节 民事权利及其行使/204
第四节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及其行使/218
第九章 法律义务及其道德基础/230
第一节 法律义务的基本理论/230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238
第三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241
第十章 法律责任及其道德理性/263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基本理论/263
第二节 民事责任/270
第三节 行政责任/279
第四节 刑事责任/289
参考文献/300
第一编 法律本体认识:本质、历史、作用及运行
第一章 法律的本质与特征/3
第一节 关于“法律是什么”的丰富学说/3
第二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学观/8
第三节 法律的特征/14
第二章 法律的起源与发展/18
第一节 法律起源的动力和形式/18
第二节 奴隶社会法律/20
第三节 封建社会法律/22
第四节 资本主义法律/25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律/27
第三章 法律的作用/30
第一节 法律作用的主要方式/30
第二节 科学认识法律作用的限度/33
第四章 法律的运行/36
第一节 法律的创制/36
第二节 法律执行/43
第三节 司法/49
第四节 法律遵守/52
第二编 法治国家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
第五章 中国法治文明的道路历程/61
第一节 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流变/61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法律变革与转型/7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历程与成就/80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90
第六章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103
第一节 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目标抓手与工作布局/103
第二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10
第三节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动态和谐/115
第四节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策略/124
第七章 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13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35
第二节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53
第三节 社会规范体系/169
第三编 个人法治素养:权利、义务与责任
第八章 法律权利及其道德情感/185
第一节 法律权利的基本理论/185
第二节 政治权利及其行使/195
第三节 民事权利及其行使/204
第四节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及其行使/218
第九章 法律义务及其道德基础/230
第一节 法律义务的基本理论/230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238
第三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241
第十章 法律责任及其道德理性/263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基本理论/263
第二节 民事责任/270
第三节 行政责任/279
第四节 刑事责任/289
参考文献/300